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海洋预报[3日16时]: 4月4日广西沿海为全日潮,高潮位出现于22:00前后,低潮位出现于07:30前后。近岸为0.4米左右的小浪,北部湾北部为0.5-1.0米的轻浪。近海水温为20.0℃左右。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广场

探 秘“ 深 海 园 林 ” ——听汪品先院士科普海底世界

2023-02-02 16:47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王自堃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汪品先在“深海园林”展开幕式上回答小朋友提问 谢汉宾 摄


本报记者 王自堃

1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和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党皓文在线上围绕深海生物圈带来了一场科普讲座。观众足不出户,在直播间就可以听院士畅谈深海中的“园林”故事。这次讲座由汪品先院士策划发起,是上海自然博物馆与同济大学合作举办的“深海园林”展的主题活动之一。

▶深海园林:天堂还是地狱

深海与园林,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怎么会联系到一起?

汪品先说:“这是中国式的浪漫,背后也有科学依据。”原来,“深水珊瑚林”与陆地上的森林有许多相似之处:竹珊瑚高达数米,有时还有分支分叉,相当于树林里的乔木;高度不过几十厘米的扇珊瑚,相当于灌木;更矮的珊瑚、苔藓虫、玻璃海绵等,类似于陆地上的草本植物;还有海鳃类软珊瑚,可以插在泥沙中固定并密集分布,宛如陆地上的秧田。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是因为苏杭有园林。“深海园林”是不是海洋生物的天堂呢?

在讲座中,汪品先院士打了个比方:“浅水珊瑚五颜六色非常好看,是大家旅游的胜地,可以比作‘天堂’;深海一片漆黑,是否就是‘地狱’呢?”其实,深海生长着各种珊瑚,它们组成“树林”,林中还有像鸟类一样“翱翔”的须蛸(章鱼)。所以,在黑暗的海底,隐藏着一个在陆地上想象不到的“深海园林”,这里是深海生物的天堂。

▶冷水珊瑚:环境变化记录者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党皓文带来了关于利用深海冷水珊瑚重建海洋内部变化历史的科普讲座。

冷水珊瑚骨骼是记录海洋内部环境变化关键信息的载体。这是因为冷水珊瑚聚居于岩石裸露、水流活跃、沉积记录匮乏的海洋中层到深层,几乎是唯一的环境变化“记录者”;另一方面,冷水珊瑚寿命长达百年以上,其骨骼具有精细的生长纹层结构,可以提供海洋环境长时间变化的重要信息。

党皓文介绍,人类对气候、环境变化的认识,需要借助很多指标和材料,传统海、陆环境记录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冷水珊瑚是探索海洋内部热量、碳库、生态变化过程机理的有力工具。

近年来,“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科学应用取得了诸多成果,例如在南海发现了分布广泛、以竹节柳珊瑚为代表的冷水珊瑚林,填补了前有认识的空缺。而竹节柳珊瑚以其较长的生命周期和树轮状的同心圆生长纹层,被认为是记录中-深层海洋季节和年际变化的良好载体。

▶深海馆:蓝图已绘就

2022年12月3日,“深海园林”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B1临展厅开展,展览以冷水珊瑚群、热液、冷泉为主题,再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冷水珊瑚林复原场景。

此次展出的30多件5个科的冷水珊瑚标本来之不易,它们多为2020年中国科学家搭乘“深海勇士”号在南海采集而来,其中23件冷水珊瑚标本是首次与观众见面。除了珊瑚,还有科考船以及无人深潜器采集的来自我国南海冷泉区域的深海潜铠虾、贝类及生碳酸盐岩等。

“探索深海的三大科技手段是深潜、深钻、深网,我们这次的‘深海园林’展只是一个前站。”86岁的“深海勇士”汪品先心中有个梦想:在上海建一座深海馆,策划“深海园林”展也是为这个梦想探路。

为何要建一座深海馆?汪品先表示,中华文明过去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到了16世纪,海洋文明崛起,让我们一度落后挨打。深海馆的建立可以培养青少年的海洋意识、海洋视野。同时,海洋是一种精神气魄,并非只有读海洋相关专业的人才能研究海洋,各行各业都可以生发出与海洋共鸣的触角。

在汪品先心中,“深海馆”应该包括三部分:一是海洋科学知识,包括大洋环流、海底构造等;二是大洋技术,包括深钻、深潜、深网等;三是与海洋有关的人文艺术。“如果深海馆能够建成,那将是又一颗上海的‘东方明珠’。”汪品先憧憬道。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