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海洋强省建设,9月13日,江苏省政府召开“以学促干、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江苏海洋产业发展”专场,会上就新近发布的《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进行解读。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及南通市、连云港市、盐城市有关负责人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康介绍,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中心地带,陆域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954公里,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禀赋,沿海滩涂约占全国1/4。2022年江苏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046.2亿元,比上年增长7.4%,快于全国5.5个百分点。
在全国11个沿海省区市中,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排在第6位,“蓝色引擎”作用还未充分发挥,沿海三市具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巨大的增长潜力,但还没有成长为辐射带动力强的经济带。为有效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江苏省印发《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聚焦实施十大海洋产业链培育壮大行动、实施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海洋产业绿色化数字化发展行动等5大层面,细化22条举措,全力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海洋强省建设。
会上获悉,《行动方案》聚焦关键产业,重点突破,坚持优势产业和短板弱项并重,提出十大海洋产业链作为主攻方向。在做大做强海工装备、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等海洋优势产业的同时,培育壮大海洋技术服务、海洋信息服务、高端航运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我们期待通过海洋产业的发展带动海洋强省建设取得新突破。”林康表示。《行动方案》明确目标,到202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4200亿元,到2030年,突破6800亿元,在2022年基础上翻一番。
当前,国内外围绕海洋产业和占据海洋技术制高点的争夺日趋激烈。江苏科教资源丰富,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抢占海洋高技术产业的新蓝海优势明显。《行动方案》明确,实施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海洋颠覆性变革技术,突出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替代,加快发展海洋尖端智能技术、无人技术、重大装备和高端产业;促进海洋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构筑海洋人才集聚高地,鼓励高校设立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引进培养一批懂专业、懂市场的海洋专业技术转移人才队伍。
绿色化、智能化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行动方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行动方案》指出,实施海洋产业绿色化数字化发展行动。促进绿色化低碳化发展,鼓励长江运河海运船舶“油改气”,支持LNG船舶进江航行,推动绿色航运发展;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运用物联网、新型遥感探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海洋产业,培育智慧海洋牧场、智慧港口等“智慧+”海洋产业。
海洋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类平台的牵引力和带动力。为此,《行动方案》提出实施海洋产业开放合作行动,充分发挥共建“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的区位优势,打造高能级开放合作载体平台,促进海洋产业融合发展;实施“123”引培工程行动,围绕扶持发展十大海洋产业,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并有较好发展前景和成长空间的海洋产业特色园区、海洋创新平台、重点海洋企业,带动引领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为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支撑作用,此次政策举措“含金量”较高。在存量方面,多个部门优化调整现有专项资金支持方向,加大力度支持海洋产业创新平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以及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在增量方面,省级新增安排预算资金,重点支持海洋产业龙头企业引进、涉海园区打造、海洋交通运输枢纽建设,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江苏省海洋经济投资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支持海洋产业发展。
好的行动方案还需要强有力的落实举措。江苏省坚持清单化落实,项目化推动,研究提出近3年可实施的11项重点牵引工程清单,包括创新领航工程、海洋筑基工程、保障提质工程;可打造的20个重点科创平台清单,提升江苏省在深海科技、大功率燃气轮机、海工装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111项重点项目清单,引领海洋产业调结构增动能,力争在短期内推动海洋产业发展取得突破。(王正一)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