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海洋预报[29日16时]:4月30日广西沿海为全日潮,高潮位出现于21:30前后,低潮位出现于07:50前后。广西近岸为1.6米左右的中浪,北部湾北部为1.2-2.4米的轻到中浪。近海水温为28.0℃左右。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广场

2023,看海洋 | 回望2023

2024-01-02 15:58     来源:i自然APP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中国南北极考察成果丰硕


2023年4月6日,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本次考察第三次实施“双龙探极”,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共同执行考察任务,于2022年10月下旬出发,历时163天,行程6万余海里。考察队主要围绕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考察工作,组织实施了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2023年11月1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供图


9月27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考察队于7月12日从上海出发,历时78天,总航程1.5万余海里,顺利完成各项预定任务,在自主装备研发、新型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考察队由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将于2024年4月上旬返回,历时5个多月,航程总计3万多海里。本次考察任务首次由3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一是建设新的科考站,二是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开展调查,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202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逾 9.46万亿元


2023年4月13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经初步核算,202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2022年我国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4345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4.6%,第二产业增加值34565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36.5%,第三产业增加值55718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58.9%。

2022年,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2.4%,水产品进口额同比增长40.6%,远洋渔业产品运回国内销量占比不断提升,高端水产品供给支撑我国水产品消费结构更加多元化。随着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迭代升级,跨海桥梁、海底隧道建设持续推进,甬舟跨海铁路、杭州湾跨海高铁大桥正式开工建设,一批重大海洋工程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其中出口船舶占比八成以上。港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22年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位的港口中,我国港口占7席。海水淡化、海洋电力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海洋新兴产业持续增长,增加值达1926亿元,比上年增长7.9%。截至2022年年末,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9.9%,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占沿海地区风电增量的比重近30%。

2023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举办


2023年6月8日,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2023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在广东汕头拉开帷幕。活动现场揭晓了2022年度“海洋人物”评选结果,向社会发布赵炎平、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集体)、邱华、胡建、侯静、叶聪、焦念志、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集体)、李长青、严正平等10名(组)“海洋人物”的先进事迹。
海洋日活动期间,“海洋人物”进校园、自然保护公益沙龙、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展等配套活动相继展开。各地及相关机构围绕海洋日主题,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旨在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

“和美海岛”创建示范工作名单出炉


2023年6月8日,自然资源部公布了“和美海岛”名单,全国33个海岛入选。本次入选的海岛包括辽宁省大长山岛和小长山岛(岛群)、大王家岛、獐子岛,山东省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岛群)、大黑山岛、砣矶岛,江苏省连岛,上海市崇明岛,浙江省南麂岛、花鸟山岛、洞头岛、玉环岛、枸杞岛、花岙岛、上大陈岛和下大陈岛(岛群)、秀山岛,福建省湄洲岛、鼓浪屿、海坛岛、大嵛山、惠屿、南日岛,广东省东澳岛、海陵岛、南澳岛、上川岛、外伶仃岛、桂山岛、三角岛,广西壮族自治区涠洲岛,海南省东屿岛、分界洲、赵述岛。
“和美海岛”创建示范工作是经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批准,由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的国家级创建示范活动。该创建示范工作旨在建设一批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的“和美海岛”,以点带面,推动海岛地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形成岛绿、滩净、水清、物丰的“人岛和谐”新格局。

自然资源部门全力应对防汛关键期


“七下八上”历来是我国每年防汛的关键期。2023年7月16日~8月15日,我国暴雨区域集中,极端性强,全国共出现7次暴雨过程,其中华北多地日降水量破历史记录。自然资源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采取有力应对措施,全力做好“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特别是台风“杜苏芮”和“卡努”登陆前后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和海洋灾害防御工作。
针对三次台风过程,自然资源部共启动海洋灾害应急响应4次,发布海洋灾害警报57期,开展应急视频会商19次,参加国家防总会商调度会11次;派出工作组4批次,赴广东、福建、浙江和辽宁4省5地市开展现场踏勘、灾情调查和影响评估等工作。8月3日和8月8日,自然资源部主要负责同志两次主持召开部长专题会议,部署受台风“杜苏芮”“卡努”影响地区的地质灾害防范和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措施。8月8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台风“卡努”海洋灾害应对工作的通知》,要求部属各有关单位进一步做好海洋灾害防御工作。

中国签署联合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


当地时间2023年9月20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协定》包括海洋遗传资源获取和分享、海洋保护区设立、环境影响评价、能力建设和海洋技术转让等内容,为全球海洋治理进一步建章立制。
《协定》谈判于2004年开始,历经近20年后,于2023年6月最终达成。《协定》旨在加强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这些区域总计覆盖全球2/3以上的海洋。
中国积极参与《协定》谈判进程,对《协定》最终达成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此次在《协定》开放签署首日即签署这一重要法律文件,再次体现了中国对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真正多边主义的践行和维护。目前已有82个国家和欧盟代表全体成员国签署了《协定》。

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达成《盐城共识》


2023年9月25日,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江苏盐城召开。9月26日,会议召开成果发布会并发布《盐城共识》。会议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主办,主题为“绿色低碳发展 共享生态滨海”。开幕式上签署了《江苏省人民政府 自然资源部 国家林草局关于办好全球滨海论坛的合作框架协议》,发布了《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倡议》,推出了《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纲要》《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英文版》《全球滨海生态系统保护互花米草防治、盐沼湿地修复工具包》《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等论坛旗舰知识产品。

麋鹿与鸟类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繁衍栖息。严正东 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鸟盟、东亚一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英国皇家鸟类协会、天合公益基金会、保尔森基金会、湿地国际、剑桥大学、国际鹤类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加纳环境保护署等21家机构成为全球滨海论坛合作伙伴。


“一带一路”海洋合作专题论坛在京举行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海洋合作专题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在高峰论坛框架下首次举办以海洋合作为主题的专题论坛,论坛发布了25项合作成果和“一带一路”蓝色合作倡议。
海洋合作专题论坛由自然资源部主办、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协办,主题为“共促蓝色合作,共奏丝路海韵”。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智库和国际组织的200多位嘉宾参加了会议。各国嘉宾围绕“共促蓝色合作  共奏丝路海韵”主题,深入交流在发展可持续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促进海洋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成功实践和发展机遇。

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成功发射


2023年11月16日11时5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标志着我国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正式升级到第二代观测体系,大幅提升了我国对全球海洋水色等环境要素信息的观测能力。

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发射现场。  佟思平 摄


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首批启动的科研卫星,具有高分辨率、宽覆盖、多谱段、高光谱探测能力,在载荷配置、功能性能指标等方面较我国第一代海洋水色卫星均有较大提升和改进,可以实现对全球海洋水色信息的快速覆盖观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具备和海洋一号C卫星、海洋一号D卫星在轨组网运行应用能力,利用卫星配置的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中分辨率可编程成像光谱仪、海岸带成像仪、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可生产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防灾减灾、海岛海岸带调查、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海洋权益维护、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科学研究等遥感专题产品。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通过对地面应用系统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提升数据产品质量与应用效果,卫星应用产品将进入海洋主体业务系统,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满足国内多用户对高质量海洋水色遥感应用的需求,服务于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气象等行业部门应用。

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政策文件出台


2023年11月20日,自然资源部举行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有关情况。这是国家层面第一份规范和指导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工作的政策文件。

《通知》的印发,是深化海域物权制度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将推动海域管理模式从“平面”向“立体”、从“二维”向“三维”的转变。《通知》是对海域综合立体开发政策需求的及时回应,并就准确把握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工作提出了三方面总体要求:一是坚持依法依规、稳妥有序;二是坚持节约集约、生态优先;三是坚持分类管理、科学兼容。

自然资源部在《通知》制定过程中进行了充分调研和研究,发现了不少典型做法。例如,大连长海县自2002年起就率先探索开展养殖用海立体分层设权,浙江舟山也开展了“海底电缆管道+取排水口”等不同组合类型的立体分层设权探索。通过对已有典型案例的梳理分析,并在充分征求意见基础上,自然资源部提出了分类管理的思路。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