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海洋预报[29日16时]:4月30日广西沿海为全日潮,高潮位出现于21:30前后,低潮位出现于07:50前后。广西近岸为1.6米左右的中浪,北部湾北部为1.2-2.4米的轻到中浪。近海水温为28.0℃左右。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广场

为打造海上新广东注入“蓝色动力”

2024-02-26 08:38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冯建奎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日,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向海洋要动力、要未来,绘就海上新广东的壮美图景。在2024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上,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就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注入发展“蓝色动力”作典型交流发言。经济总量刚刚突破13万亿元大关的广东,今年会将更多目光投向海洋,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注入强劲“蓝色动力”。

加速培育“蓝色动能”

广东为充分发挥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作用,加速培育“蓝色动能”,实现“蓝色增长”,着力打造海洋重大科研平台。其中,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成功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为我国首个深海资源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等一批“国之重器”加快建设,大洋极地保障基地选址稳步推进,省级海洋数据中心建设初见成效。

据统计,广东现有覆盖海洋生物技术、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药物、海洋环境等领域省级以上涉海研发平台145个,专利公开数近2万项。一大批涉海省级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成为海洋科研重要平台。

此外,广东还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4个平台为重点打造向海开放高地,建设广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珠海、汕头、湛江等市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积极谋划建设广州万顷沙等10大涉海平台,加快部省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

从地域分布情况看,广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核心区城市依托海洋科创基础,集聚带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地快速发展;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城市则更多地依托自然资源条件和土地空间优势布局特色赛道,如惠州、茂名、揭阳等依托临港空间优势,进军绿色石化产业。

目前,广东海洋科研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效应也十分明显,突出表现为向上游研发设计与下游品牌推广等高附加值环节拓展。例如海洋渔业,广州、阳江、湛江等多地企业正在更多地联合科研机构参与深海鱼苗育种创新,一批“大棚鱼苗”“大棚虾苗”正走向市场。从上游的育种创新,中游的智能化养殖,到下游的海产品预制菜与品牌建设,逐渐形成了一条跨越城市行政区划的完整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体系逐步成型。

海洋经济“动能澎湃”

一艘艘海洋科考船探索深蓝奥秘、一座座港口通江达海“链”全球、一片片红树林点缀着千里海疆……广东正奏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广东海洋经济6大产业蓬勃发展,去年安排2.05亿元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工装备等29个项目创新发展;争取2024年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895亿元,完成2024年项目申报和评审。此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上风电等千亿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初具雏形;高标准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筹建工作,为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提供测试试验条件。

广东协同推进海洋优势产业和新兴前沿产业发展,去年集中力量培育壮大海洋油气化工等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海洋清洁能源、海洋船舶与工程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投入2.05亿元,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天然气水合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创新发展。

广东不断深耕保障食品和能源安全的海洋基础性产业。统筹海上风电资源竞争性配置,国内首个海上油田群储能电站——涠洲电网储能电站全容量成功并网。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制定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10条用海措施,建设“蓝色粮仓”向海要粮。据统计,去年广东新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40个、总投资超120亿元。

2024年1月,广东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14%、总量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广东呈现出蓝色引擎动能澎湃、潮头正劲的态势。

全力守护“海上长城”

在南粤滨海4114.3千米的绵长海岸线上,一片片红树林郁郁葱葱,犹如“海上长城”守护着堤岸安全。“只此青绿”成为蔚蓝海洋与红褐土地间最动人的颜色。作为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红树林。

广东省印发《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选取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和湛江、惠州、江门等4个区域开展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

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完成营造红树林24.81平方千米,修复红树林24.76平方千米。其中,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新营造红树林约10.52平方千米、修复红树林17.52平方千米,占到了全省红树林营造、修复红树林总面积的“半壁江山”。

在“万亩级红树林创建”示范工程推进过程中,广东积极申报中央资金,并安排省级生态修复专项资金支持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积极完善红树林保护修复政策制度及技术标准体系。印发《广东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建立红树林保护“四个一”工作机制。开展红树林在线监视监测系统建设,进行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推广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技术,开展种养耦合效益研究,编制相关技术规范。

为调动各地营造红树林积极性,广东出台激励措施,明确新营造1亩红树林奖励0.4亩新增年度建设用地指标。目前已竣工并通过广东省初步核查的营造红树林项目共5个,合格面积约1.07平方千米,并在核查工作的基础上指导地方进行指标奖励兑现。

在保护修复红树林的同时,广东还充分发挥红树林经济效益。其中,湛江开展了“桑基鱼塘”种养耦合试点探索,通过种植红树林,做到养殖水面减少,养殖效益不减,综合效益增加。该试点做法在湛江通明海、雷州东海岸、江门镇海湾、阳江程村湾、惠州考州洋、汕尾海丰国际湿地等地推广,因地制宜打造红树林种植与蚝、蚶、蛤、鱼、虾、蟹等水产品养殖耦合系统。

探索培育红树林蓝色碳汇也是“万亩级红树林创建”示范工程的一大亮点。2023年9月,深圳完成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每吨蓝碳价格485元,创历史新高。

此外,广东还积极探索开发海洋碳汇相关金融产品,促进蓝碳交易。如中国工商银行阳江分行在中国人民银行阳江市中心支行和上级行的指导下,发放粤西首笔海洋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2023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技术单位在惠州考洲洋、湛江安铺港试点开展红树林碳储量调查及碳汇开发交易潜力核算,探索制定以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代表的广东蓝碳核算技术及方法指引,研究提出国际标准体系在广东省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交易中应用的对策建议与全过程指引。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