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海洋预报[22日16时]: 4月23日广西沿海为全日潮,高潮位出现于00:30时前后,低潮位出现于11:20前后。近岸为0.7米左右的轻浪,北部湾北部为0.6-1.4米的轻到中浪。近海水温为26.0℃左右。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广场

海洋科普教育 高校大力宣传

2014-11-19 09:14     来源:中国海洋网
【字体: 打印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民族的希望,也是未来海洋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推广海洋科普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海洋意识,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海洋事业,是中华民族走向深蓝、早日建成海洋强国的人才保证。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阵地,在海洋人才培养、海洋科普教育、海洋政策普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担负着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推动海洋强国建设进程的重任。

 

  海洋科普教育迎来新机遇

 

  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战略。当前,世界各海洋国家都在积极围绕海洋大做文章,围绕海洋资源和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海洋产业资源发展迅速,科技资源优势明显,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显著,海洋事业发展成就卓著。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不同层面对海洋的关注力度空前提高。随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丝一带”建设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不仅成为沿海地区的关注点,沿边、内陆等多个省份也提出,将区域内的自贸区与国家的“一丝一带”战略相对接。同时,这一构想在博鳌亚洲论坛、亚信峰会等多边会议和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合作机制内亦得到了高度评价和积极响应。

 

  全国海洋科普活动势头强劲。20146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之际,国家海洋局在全国沿海各地陆续开展以“建设海上丝路,联通五洲四海”为主题的多场宣传活动。中国海洋学会联合多所涉海高校和海洋科普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多角度广范围全方位的宣传在全国引起了积极反响,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氛围。2011年,全国涉海高校教务联盟在中国海洋大学成立,涉海高校积极互动,为涉海活动的交流和海洋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2013年,国家海洋局人事司选出21家首批“海洋人才港”单位,建立高校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探索海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中国海洋学会发挥自身优势,在全国成立了34家全国海洋科普基地,通过展板展示、科普宣讲、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服务学生和公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各高校在社会需求的刺激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竞相增设涉海专业,涉海高校和涉海专业数量连年走高。总之,在国家、社会和高校的努力下,全国海洋科普的形势喜人。

 

  面临三方面挑战

 

  虽然海洋科普教育迎来了历史发展机遇期,但是要全面深入地开展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一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国民海洋意识薄弱。我国传统文化是陆地文化(黄色文明),海洋文化(蓝色文明)概念的提出相对较晚。综观世界历史,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诸多西方国家都曾因海崛起。虽然中华民族探索海洋历史悠久,郑和下西洋,绵延数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海洋文明始终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国民受这种传统的“重陆轻海”观念影响较深,海洋意识和海洋进取精神相对缺失。

 

  二是长期以来,国家海洋科普教育和海洋宣传工作缺乏力度,高校海洋科普教育较弱,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不够。据调查,大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意识和海洋参与意识普遍薄弱,仅仅是在中小学的地理、生物等课程中接触过些许,不少大学生属于现代“海盲”。在90%普通高等院校中,由于种种原因,未开设有关海洋类的通识教育课程。即便是涉海高校,除了涉海专业的学生学习了一定的海洋知识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对海洋知识涉猎较少。总体来看,大学生海洋意识不强,海洋教育存在严重缺陷。

 

  三是高校开展海洋科普教育尚未普遍。虽然近年来,在我国教育部门的努力下,海洋科普教育设施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活动和成果较为丰硕,但是资源普遍倾斜涉海地区和学校,内陆高校没有均衡享受到这一资源,也缺乏开展海洋科普教育的认识。

 

  多措并举 提升水平

 

  海洋科普教育进课堂。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海洋科普教育机制。涉海专业应该全面系统地开设专业文化课程,非涉海专业应做好海洋通识教育,可以开设海洋文化、军事海洋学等公选课,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涉海领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或者开设短期课程,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非涉海高校应与沿海、内陆涉海高校结对子,一对一地进行资源共享,交流开展海洋科普教育的经验做法,积极帮助非涉海高校开展海洋科普教育工作。

 

  为海洋科普做好财政保障。全国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海洋意识的薄弱,认清加强海洋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争取涉海单位的财政支持,争取活动经费承办或者合办海洋科普活动;另一方面将海洋科普教育作为常规教学科研经费纳入学校财政预算,保障海洋科普活动的正常开展。

 

  利用多媒体开展海洋科普教育。高校应充分发挥舆论宣传阵地作用,营造浓厚的海洋科普氛围。一是利用学校的校报或者学术报,开辟海洋科普专栏,就科技、文化、军事、生物等各方面知识进行普及,同时刊发学生阅读海洋书籍后的读书感想、参加涉海公益活动的感想,就海洋时政热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二是利用校园手机报、微信公共账号等平台,开辟海洋科普专题,设立海洋历史、海洋政策、海洋科学、海洋人物、海洋大事件等栏目,在日常生活中向学生传播海洋科普知识,提高学生的海洋意识;三是通过微博、微信等大学生经常接触的媒介,关注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报》的公众账号,及时向学生传递海洋科普信息。

 

  组织开展涉海实践活动。除了基础性通识教育外,大学生涉海实践是主动学习海洋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其海洋文化意识,形成海洋知识体系的好方法。无论是学术交流、教学实践、就业见习、科研项目还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项目,高校都应该设立海洋科普专题,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涉海实践活动主要有如下9种方式。一,涉海高校举办涉海领域的学术交流论坛,设计丰富而有层次的主题,所有的学生均可以参与,畅所欲言。二,成立海洋文化社团。目前与国家海洋局共建的涉海高校已成立20余个海洋社团,这一模式可以在全国高校推广。通过学生举办涉海活动,发挥学生在海洋科普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三,借助“6· 8”海洋日等时间节点,举办海洋文化周、海洋文化节,通过开展创意作品征集、海洋歌曲大赛、邮寄明信片、海洋专题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涉海活动,宣传海洋知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四,制度化开展海洋知识竞赛活动,配合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进行选手选拔,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海洋知识。五,高校的创新性实验和科技立项可以设立海洋主题专项,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在老师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海洋相关研究。六,在暑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设立海洋相关主题,引导学生就某一涉海活动深入调研并形成实践报告,自制宣讲课件和材料赴实践地进行海洋科普知识宣讲。七,在大学生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学生活动中加入海洋元素,创造性地开展涉海科普活动。如编排与海洋元素有关的舞蹈,举办以海洋为主题的摄影大赛等。八,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涉海单位和媒体组织的海洋公益活动。比如2014年,中国海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会、中国海油团委和相关媒体联合发起“蔚蓝力量·关爱海洋”青年微公益行动,沿海高校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开展涉海志愿服务,有效发挥了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九,举办以海洋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高端海洋产业,观摩海洋研究设备,聆听海洋专家的讲解,激发学生投身海洋事业的热情。

 

  毫无疑问,高校在大学生海洋科普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仅仅依靠高校这一个平台显然势单力薄。社会各界都应关注海洋,共同唤醒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正如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进行第8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