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海洋预报[22日16时]: 4月23日广西沿海为全日潮,高潮位出现于00:30时前后,低潮位出现于11:20前后。近岸为0.7米左右的轻浪,北部湾北部为0.6-1.4米的轻到中浪。近海水温为26.0℃左右。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广场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2015-07-15 10:15     来源:中国海洋报
【字体: 打印

2014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993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其中,海洋产业作为实现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基本载体,总体上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实现增加值35611亿元,比上年增长约8.1%。我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已初步显现。

  海洋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完备。最初纳入统计的海洋产业只有6类,到1990年代达到7类,再到如今主要海洋产业共12类,海洋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完善。随着海洋科技创新发展与市场需求牵引,未来一些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规模体量也会不断增大,可能单独纳入海洋经济的统计范畴,成为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比如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大洋生物基因资源开发等。

  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产业发展时序与技术进步程度,海洋产业可以划分为海洋传统产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三大类。2014年,海洋传统产业稳中有降,海洋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未来海洋产业有序储备。

  传统产业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保持小幅增长态势,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增加值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具体来讲,海洋渔业整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4293亿元,比上年增长6.4%。海水养殖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有所增加。2014年单位海水养殖面积实现增加值近每公顷70万元,较2014年增长9%。远洋渔业成为海洋渔业增长的最大亮点。2014年产量达到203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近50%

  2014年,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但航运市场延续低迷态势,海洋交通运输业运行稳中偏缓。全年实现增加值5562亿元,比上年增长6.9%。据统计,目前全国有240多家海洋交通运输企业,海运船队总运力规模达1.42亿载重吨,占世界海运总运力的份额约为8%,位列全球第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大而不强,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的需要。

  在《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下,海洋船舶工业加快调整转型步伐,发展呈现上扬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1387亿元,比上年增长7.6%,但受全球经济增长趋缓,航运市场低位徘徊的影响,船舶市场依然严峻。

  海洋油气产量保持增长,但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影响,增加值减少。全年实现增加值1530亿元,比上年下降5.9%。随着国家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战略的推进,以及一批先进钻井平台装备陆续投入使用,深海油气勘探开发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长期以来,我国海洋盐业存在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资源利用水平低、生产粗放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海盐生产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浅层地下卤水过度开采,盐田面积逐步减少,海盐产量也呈现下降态势。2014年,海洋盐业呈现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63亿元,比上年减少0.4%

  目前,中国、新加坡、韩国正逐渐形成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三足鼎立之势。2014年,我国海工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以139亿美元的订单总额位居世界海工装备制造榜首,市场份额由2013年的24%上升到了2014年的41%,首次超过韩国拔得头筹。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业发展迅速,已成功开发了一批农用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材料、海洋化妆品及海洋功能食品、保健品等。全年实现增加值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海水利用业取得较快发展,产业技术应用和推广不断加快,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增加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作为海水利用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海水淡化产业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11个,日产淡化水总规模达到92.48万吨,比2013年增长8.25%

  据《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年度报告(2013年)》显示,我国海洋能总体发展形势良好。其中,低水头、大容量、环境友好型技术已成为未来潮汐能技术发展方向;波浪能技术日趋多样化,部分技术已具备产品化能力;潮流能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单机功率进一步扩大;温差能技术得到重视,盐差能技术启动研究。2014年,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实现增加值99亿元,比上年增长8.5%

  海水灌溉农业、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实现突破,为未来海洋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20144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勘探合同,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对3种主要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均拥有专属勘探矿区的国家。

  以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为代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势头强劲。

  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随着科技兴海战略的深入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对海洋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加大。海洋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转型,现代渔业、精细化工实现突破发展,海洋船舶工业造船效率持续提高,平均油耗和船舶能效设计指数有所下降。海洋能源利用技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把握新常态,迎接新挑战。海洋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除了长期积累的资源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多年来以投资及要素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引发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部分海洋产业如船舶工业、港口运输产能过剩现象较为严重;区域海洋产业低质、同构、趋同现象严重,未能发挥应有的集聚和规模效应,造成大量岸线、滩涂等资源的低效利用。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为主动适应“增速放缓、转型换挡、结构优化、全面提质”的海洋经济发展新常态,要以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核心目标,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促进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围绕着海洋经济的提质增效,着力打造创新、高效、包容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其中,创新是指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实现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能力的不断提高;高效是指以较小的环境代价与较低的资源消耗,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容是指在促进海洋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会创造更多的福利、就业和国际合作机会。

  针对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等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加快绿色转型步伐,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生产要素的重组与流动,提高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针对具有物质资源消耗低、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大政策引导与扶持力度,继续推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等系列工作,利用好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开发性金融等多种渠道,大幅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