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海洋预报[22日16时]: 4月23日广西沿海为全日潮,高潮位出现于00:30时前后,低潮位出现于11:20前后。近岸为0.7米左右的轻浪,北部湾北部为0.6-1.4米的轻到中浪。近海水温为26.0℃左右。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广场

《海霞》的故乡又添“金名片”

2015-08-10 10:58     来源:中国海洋报
【字体: 打印

“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

  这是上世纪70年代,电影《海霞》主题曲《渔家姑娘在海边》中所呈现的美景。彼时随着《海霞》热映,曾经默默无闻的海岛小县温州洞头也红极一时。

  40多年后的今天,经历过海岛开发的热潮后,歌曲中描绘的美景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更加引人注目。良好的生态环境日渐成为洞头的一张“金名片”。

  被誉为“海上花园”的洞头县,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实现“双赢”的过程中,究竟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绿色发展之路?又能否为我们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近日,中国海洋报记者走进浙江省洞头县,探寻当地海岛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之道。

 

科学管海 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从温州到洞头,大约距离50公里,要经过7座彩虹般的跨海连桥。远远望去,这些形态各异的大桥就像一条条珠线,将海面上的岛屿串连起来。

  洞头县是全国14个海岛县(区)之一,拥有2600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和168个大小岛屿,素有“百岛之县”的美称。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洞头县近年来先后入选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海洋公园、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和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洞头县委书记董智武告诉记者:“海洋生态是洞头最重要、最稀缺的宝贵资源。多年的发展和实践表明,保护和利用好海洋生态环境,大力推进海岛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实现差异发展、错位发展的取胜之道。”

  在洞头,有句口号叫“蓝色国土,绿色发展”,所表达的就是全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决心。如果说发展的基础是保护,那么保护的前提即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着力提升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综合管控能力。

  洞头县县长王蛟虎说:“为建立科学管海的长效联动机制,洞头县先后完成了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和3年行动方案、海洋功能区划、海域利用和海岛保护等规划的编制工作。201412月,全国首个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2014~2025)》通过国家海洋局专家评审,洞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迎来新的历史时期。”

  同样在2014年,洞头县开始对辖区海域生态环境基础状况开展全面调查和分析,将海洋生态红线理念应用于海域管理,共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区635.7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总面积的23.5%,并依据生态特点和管理需要,分区分类制定红线管控措施。同时,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的“七融合”,努力推动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实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地实施。

  “洞头县不断建立健全海洋生态投入保障机制,近5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9.1亿元。设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专户,每年生态专项工作经费不少于800万元。建立绿色金融、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等机制,重点推行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设立生态修复基金,规定每年新增的公共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拿出规定比例的专项基金用于环境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2006年以来,洞头县先后出台多个政策文件,鼓励企业及个人‘退渔从旅’‘转产转业’。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保证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洞头县副县长刘素婷告诉记者。

 

常态护海 从污染治理到生态修复

 

  “以前海水退潮后,海上漂浮的油污就会在沙滩上留下一条黑色的‘长龙’。”当地居民告诉记者。  现在,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历史。

  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陈胜宝说:“为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洞头县在中心渔港、东沙渔港、鹿西渔港三大主要渔港,设立废油水岸上回收点和流动回收船,并逐年加大扶持力度。2011年海上垃圾回收船正式启用,在重点港口及港口周边海域进行废弃固体垃圾回收。目前,洞头县共设立船舶废油回收点4个,配备海上废油回收船4艘、海上垃圾清理船11艘,对近62公里海岸进行常态化保洁。”

  4年来,洞头县各类回收点和回收船累计回收废油245.7吨,清理海上垃圾190.8吨,有效遏制了流动污染源对近岸海域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损害。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县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占海域面积比重达76%以上,洞头近岸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大竹峙岛是国家海洋局认定的全国首批可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之一。沙滩、礁石、绿树,盛夏的大竹峙岛烟波浩渺、风光旖旎。

  “大竹峙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其中2014年中央海域使用金补助9900万元,这也是迄今为止浙江省获补助金额最大的海洋开发单体项目。项目包括综合码头、防波堤、海水淡化、通信基站、环境监测等八大工程。”刘素婷介绍。

  不仅是大竹峙岛。在中央海域使用金补助资金的支持下,鹿西岛整治与修复、鹿西白龙屿生态牧场等项目目前均已开工建设。这无疑将大大促进洞头县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绿色发展“含金量”。

  与此同时,2012年洞头县强势推行涉海项目海洋环境影响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不再是“免费的午餐”,谁消费、谁买单,谁保护、受益。相关用海企业一旦行为不当,必须实施增殖放流进行补偿。“现在这种方式在用海单位中逐渐形成共识,全县已成功实施生态补偿项目15例,累计投入生态补偿修复资金600多万元。洞头县每年定期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放流各类水产鱼苗4.7亿尾,投放人工鱼礁9万余立方米空体,建成152公顷海洋牧场示范区和1053公顷省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区,海洋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多,海洋生态修复成效显著。”陈胜宝说。

 

多措兴海 实现海岛可持续发展

 

  洞头地处东海渔场,渔业捕捞自古以来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产业。但近年来,同我国众多沿海地区一样,洞头渔民也面临着渔业资源枯竭的窘境。

  “近年来,洞头县立足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出台多项措施,引导渔业捕捞由内海近岸向外海转移,近海渔业捕捞强度逐年降低。”王蛟虎告诉记者。

  为有效压减海洋捕捞强度,保护生态,修复渔场,一场声势浩大的“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2014年在浙江全省拉开帷幕。

  陈胜宝对记者说:“洞头县在专项执法行动中,严厉打击‘三无’渔船和非法捕捞,已取缔‘三无’渔船433艘,超额完成了任务。”

  为保护近岸海域水质,洞头县鼓励渔民发展海藻养殖业,通过创新养殖技术,将养殖区从浅海迁移至近海,形成了良好的海域生态养殖系统。这不仅缓解了海区富营养化程度,还增加了渔民收入,极大地提高了渔民开展生态养殖的积极性。2014年洞头县紫菜养殖面积达1.83万亩,羊栖菜养殖面积1.1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羊栖菜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和浙江省紫菜养殖基地。

  坐落于烟墩山顶的望海楼,是洞头本岛的海拔制高点,居高临下,美景尽收,被誉为洞头第一景。除了望海楼,近年来洞头还围绕海岛、海钓、休闲等品牌,逐步形成了以观光体验、海洋垂钓、度假美食为主体的海洋旅游产品体系,海岛旅游业迅速兴盛起来。5年来,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洞头一跃成为周边地区短程旅游的热点区域。

  而随着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的获批,洞头经济社会发展也将掀开新的历史篇章。作为浙江省首个国家级海洋公园,洞头1/3以上的岛屿、岛礁被纳入其中,占据了当地70%以上的旅游资源,范围包括南北爿山屿、鹿西白龙屿及其周边海域、洞头岛东南沿岸、洞头东部列岛和大瞿岛的周边海域及海岛,选划区总面积311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295.2平方公里。

  “生态文明建设让洞头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仅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而且经济社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2014年,洞头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56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位居温州市第一,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双赢’。”王蛟虎说。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