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骐骆平顶海山群”“采菽海山”“郑和海岭”“苏轼海丘”……10月9日,国家海洋局向社会公开发布我国最新勘测命名的124个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名称。这些名称主要取自《诗经》和中国古代名人,将成为分布在海底深处的海底地理实体的名字。
什么是海底地理实体命名
海底地理实体,是海底可测量并可划分界限的地貌单元。赋予其标准名称的行为称为海底命名。海底命名包括通名和专名两个部分,通名是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类型的词语,专名是用来区分每个地理实体的词语。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员林绍花举例说,如地名“骐骆平顶海山群”,其中“平顶海山群”属于通名,是指海底地理实体的一种类型;“骐骆”属于专名,指该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根据国际上的相关规定,如果一个海底地理实体完全或超过50%的面积位于国家的领海之外,则该国地名管理机构可向国际组织申报其名称,审议通过后录入国际海底地名词典,成为全世界的标准地名。
国际海底地理实体的命名权通常归属于地理实体的主权所有者或发现者。
怎样命名海底地理实体
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体现了国家科研调查实力、文化传播力和服务于国际社会的国家软实力,是当前各国拓展海洋权益的新形式。
由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和国际水道测量组织共同成立的国际海底地名命名分委会(以下简称SCUFN),是海底地名领域唯一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成立于1937年,秘书处设在摩纳哥,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制定海底地名命名标准,审议各成员提交的海底地名提案并推广应用。该组织是当今海底地名领域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每年召开会议审议各成员提交的海底地名提案。
近年来,除了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等传统海洋大国成立专门的海底命名机构,进行其管辖海域和国际海域的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开展海底地理命名活动。
国家海洋局自2010年以来每年组团参加会议,并向会议提交我国命名的海底地名提案。2011年,在SCUFN第24次会议上,我国有7个海底地名提案获得通过,实现了我国海底地名提案“零”的突破。截至2014年,SCUFN已经通过我国的43个提案,其中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大洋协会)编制提案39个。
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越表示,国家海洋局每年组织局属单位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军出版社等有关单位,研究编写国际海底地名提案,经国务院批准后公开发布使用。下一步,国家海洋局将最新发布的124个国际海底地名提案,分批向SCUFN提交审议,审议通过后将载入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地名辞典,从而彰显我国对此项合作的贡献,更好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作为SCUFN国际机构的12名委员中的一员,林绍花表示,SCUFN审核时,会就测量的准确性等科学因素进行考核。今年提交的地名提案质量非常高,有信心获批。
海底地理实体名称资料从何处来
中国大洋协会自1991年成立以来,通过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研究项目组织,先后开展了36个大洋调查航次,期间发现了大量尚未命名的国际海底地理实体,过去多以代码表示,给调查研究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表示,为使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科学化和规范化,中国大洋协会组织力量,就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的内容、程序和技术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分别建立了通名和专名数据库,开展了系统化、标准化命名工作。
为便于使用,除了这次公布新命名的124个海底地理实体,中国大洋协会还组织翻译了18个位于我国大洋调查区内,有其他国家申报并经SCUFN核准的海底地名。
此外,在大洋开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大量热液区和热液喷口,尽管海底热液区和热液喷口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地理实体,但因在大洋调查中有特殊意义,也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和收录,共命名42个。
目前,中国大洋协会将已经由SCUFN核准的39个地理实体名称、124个新发布的地理实体名称、18个翻译地名,共181个海底地理实体名称和42个规范化海底热液区名称,编制形成了《中国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名录2015》,供国内外科技工作者使用。
“这次所使用的资料和数据都来自于我国大洋航次成果资料,数据可靠、标准。这些地名的公布和使用,将有利于各类海洋图件的编制和海洋的科学勘测、开发管理,有利于科学工作者开展对有关区域及研究对象的认识和描述。”李波说,中国人对国际海底区域进行命名体现了中国大洋调查实力,而命名主要取自《诗经》和中国古代人名,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拓海洋、认识海洋的历史,传播中国文化。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