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报记者 高悦
嘉 宾: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 刘峰
多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海底区域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40余个大洋调查航次,相继申请获得了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等资源勘探合同区,发展了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潜龙系列无人无缆潜水器为代表的深海勘察技术装备,为人类认识深海、和平利用深海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海调查装备技术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主持人:“持续开展深海勘察,大力发展深海技术,适时建立深海产业”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国际海底工作方针。请您介绍一下我国深海技术装备的发展历程?
刘峰:深海高新技术水平决定了各国在国际海域活动中的竞争力。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深海资源调查,取得了一些样品和数据,但是受装备技术水平的限制,在作业定位精度、样品和数据的质量等方面都无法令人满意,很难全面准确地开展矿区资源评价。近年来,我国深海装备技术取得跨越式发展,以蛟龙号、潜龙号和海龙号组成的“三龙”体系成为资源勘察的主力军,电法探测仪、中深钻、深海资源自主勘察系统、勘察取样ROV等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装备在大洋考察中得到应用,成为我国深海勘察的新利器,为我国开展资源调查、评价、履行矿区勘探合同义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深海技术装备总量还不能满足矿区勘探的迫切需求,深海高技术装备使用效率不高,没有形成职业化的人才队伍。必须尽快建立长期稳定的职业化深海大洋调查队伍,专门从事深海装备的操作和维护,提高深海装备使用效率,稳步提升深海资源勘探、开发能力。
深海开采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
主持人:我国的深海开采技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
刘峰:从国际上看,随着陆地高品位、易开采资源的逐年减少和深海技术的持续发展,国际上对深海矿产资源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深海活动重心逐步由资源勘探向开发转移。部分国家和企业加大了深海采矿技术的研发力度并积极推进商业采矿准备,国际采矿界认为,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已基本完成深海采矿技术储备,可在数年内开始商业化规模深海采矿。加拿大鹦鹉螺矿业公司已完成海底采矿设备的加工制造,计划2017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专属经济区多金属硫化物矿区进行试开采。
从国内来看,我国相继申请获得了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等资源勘探合同区,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基本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必须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否则在商业开采时间到来时将失去先期进入的历史时机。
构建深海开发技术研究与高端制造企业协同创新体系
主持人: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深海采矿技术?
刘峰:深海采矿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高技术产业,在技术研发和积累阶段,投资大,技术风险高,国家应从资金、条件、组织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聚集国内优势技术力量联合攻关。通过深海试采工程的实施,构建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与高端制造企业等协同创新体系,带动我国深海整体技术实力的提升,实现海洋资源开发能力跨越式发展,培育我国的深海采矿产业,逐步形成深海采矿高端装备设计制造、深海采矿作业、矿物冶炼、加工利用的全产业链。
主持人:听了您的介绍,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深海勘探技术的领先与开发技术的相对滞后存在矛盾。显然,我国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提升深海开发能力。当今,世界各国深海开发的竞争日趋激烈,谁抢得先机,谁就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主动权,对此我们确实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