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妈祖文化包含海洋精神”,引起热烈反响。“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写入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千百年来,妈祖文化传扬的自由、文明、包容、和谐、正义、合作共赢的海丝精神,不失为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的文化品牌。
穿越千年的妈祖文化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妈祖原名林默,福建莆田湄洲岛人,相传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她伴海而生,识天文、通医理、善舟楫、习水性,时常“乘席渡海,拯溺济难”,深受人们爱戴。公元雍熙四年(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在湄洲湾口救助遇险船只时不幸遇难,受其恩惠的福建莆田沿海一带的百姓不愿意接受她死去的事实,视她升天为神,妈祖信仰随之而生,并形成以妈祖宫庙为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
历史上共有14位皇帝先后36次给妈祖叠奖褒封,使她成为受人敬仰的“海上女神”。自宋代妈祖文化诞生以来,历经千年而兴盛,成为海洋文化的重要流脉。在漫长的传承演绎进程中,中国凭借绵延的海岸线及众多的岛屿与世界各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海上丝绸之路是其中一条重要的航线,妈祖文化也就随着其信仰者——船工、渔户、商人、华侨的脚印漂洋过海,逐渐传播到异国他乡,最终成为世界性的航海女神。
“海神娘娘庙”一路北上
从元朝到清朝,我国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先后修建了大批妈祖庙,北起丹东,南到海南岛,东到台湾,西到重庆,其中长岛庙岛妈祖庙与福建湄州岛妈祖庙并称妈祖“南北祖庭”。
福建湄州岛妈祖庙位于湄洲岛北部最高峰的祖庙山,创祀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是最早的妈祖祖庙,也是全世界妈祖庙(宫)的祖庙。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的长岛庙岛妈祖庙,亦称海神娘娘庙,是我国北方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妈祖庙,作为妈祖文化北传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北方妈祖庙宇中占有显要“席位”。
有关专家认为,妈祖文化的北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元朝,每年从南方运往京城的皇粮有400万担,其他商品货物更是不计其数,海运规模浩大。当时的庙岛有三大功能,一是靠港避风,二是进行大宗商品交易,三是等风。南方船只春天北上靠南风,秋季南下则靠北风,一等往往几个月,因而庙岛就成为南北商人汇集之地。福建船民在庙岛建娘娘庙后,进香朝拜,已成风气,至元十六年(公元1280年)前后,由闽、浙船民在原址上重修庙宇,改建专门奉祀妈祖的道场,俗称“海神娘娘庙”,奠定了庙岛妈祖在北方妈祖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明朝时,妈祖在北方的影响不断扩大,由庙岛传播到整个黄渤海沿岸,并远达朝鲜和日本。
与港口城市息息相关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密不可分。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就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华亭(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MACAU,就是粤语“妈阁”的音译。台湾同胞把早期的分灵妈祖称为“开台妈祖”,这更充分说明妈祖渡台和宝岛开发是直接关联的。
新“海丝”的文化使者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文化。”妈祖文化不仅得到各国人民的认同,而且成为海上航海者共同的保护神和共同的和平女神。
郑和在20余年间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妈祖文化在海外的广泛传播。每当船到码头、必先祭拜妈祖,如果碰到没有妈祖庙的码头,便带头捐建天后宫。千百年来,妈祖文化承载着中华海洋文化的“和平”精神,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经贸活动频繁往来提供了稳固的文化条件。随着华人经略海洋,开拓海疆,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港口落地,妈祖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成为这些港口和城市的重要信仰,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海上经贸发展、港口城市繁荣。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妈祖庙(宫)4000多座,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印度、菲律宾、美国、法国、丹麦、巴西、阿根廷、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17个国家,全世界妈祖信众约有2亿人。
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把妈祖塑造成一个有别于西方海洋文化,具有东方海洋文化色彩,崇尚自由、平等、互信,热爱和平的海上女神的形象。2009年10月,妈祖信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