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漫漫,碧海长情。
一段绵长的海上丝绸之路,不知承载了多少豪情壮志,又演绎了多少动人故事。广西壮族自治区迄今为止第一部涉及历史最长、范围最广的舞剧《碧海丝路》,以多彩靓丽的音乐和风情无限的舞姿,复活了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爱情故事。该剧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忠诚、勇敢和坚韧不拔的优良传统和海上丝绸之路为推动中外友谊与合作、和平与繁荣的重要贡献。
作为广西文化艺术的创新尝试,《碧海丝路》曾荣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第十四届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殊荣。自2008年11月首演以来,该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两场,并远赴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韩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巡演,一路好评不断,成为广西常演不衰的文艺经典之一。
6月8日,该剧将作为世界海洋日的重点活动之一,亮相北海市碧海丝路大剧院。期待这条跨越千年的海上丝路,再次带给观众视觉的震撼。
丝绸之路贯穿爱情故事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使臣出海,年轻的船长大浦奉命出使海外,临行前,他与渔家姑娘阿斑结婚。在海路上,大浦救起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公主梅丽莎,公主一见倾心,但大浦不为所动。历经艰辛的大浦完成使命返回故里,却看到大海的另一边,阿斑已变成一尊石雕。大浦用心呼喊着,拥抱着阿斑,阿斑终于苏醒……这部以海上丝路为背景的舞剧被认为是“历史与爱情的经典演绎”,堪称海上丝绸之路舞台艺术的精品。
全剧由《使命》《婚礼》《海路》《感恩》《守望》《归来》《红帆》7个篇章组成。蔚蓝的大海、红船红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一幅幅经典画面,将观众带到了2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航程中,与他们一起穿越回那段源自汉朝的航海之旅。
据该剧总导演陈维亚介绍,《碧海丝路》有历史、有故事、有情感、有艺术、有创新。谈到该剧为什么称为《碧海丝路》时,陈维亚说:“碧海是因为整个故事都围绕着海洋展开叙述。而丝路是一条海上的丝绸之路,它贯穿了一个男女之间真挚感人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是一条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谊之路。”
北部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从海上走向南亚的出发点。《碧海丝路》通过震撼而壮观的舞台综合表演及场景,展示了我国古代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在音乐方面,舞剧着重突出了北海当地的民族元素,将京族的独弦琴、海螺的音色及东南亚的风情等融入作品中,将其重新诠释提升,并融合现代国际化的元素,多方位打造全新的试听效果。
舞美上,北海合浦的渔家元素、东南亚各国的风情在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部舞剧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大,并将岸上、船上、海上的情景都进行了展示,场面蔚为壮观。
近十载创编成就经典剧目
北海市合浦县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是“海丝”路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南海明珠。以合浦为创作背景的舞剧《碧海丝路》,正是这颗明珠散发出的一束耀眼光芒。该剧副总编导、北海市文艺交流中心主任宋亚平介绍说,2004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北海市政府召开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进一步论证北海合浦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舞剧《碧海丝路》的创意由此萌发。“我们致力于把《碧海丝路》打造成为广西迄今为止涉及历史最长、范围最广的舞剧,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个面向世界的海洋性题材的外向型及开放型的艺术精品。”宋亚平说。
此后,北海市组织力量,邀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陈维亚担纲总导演,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担任总编剧,作曲家卞留念作曲,舞美艺术家高广健任舞美设计。该剧灯光、舞台、音乐、服装设计等均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原班人马担纲。从萌发创意到2008年11月首演,《碧海丝路》历时3年创编完成。
陈维亚记得,2008年8月底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一结束,他率领工作团队就移师到了北海,不断进行最后的排练、冲刺、修改和加工,当年11月18日,作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献礼剧目,《碧海丝路》首演引发轰动。
首演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功,陈维亚认为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北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密不可分。北海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该剧,自治区政府更重视,区党委、宣传部直接抓这件事。他记得,在北海排练的时候,舞美所需的灯一盏就要100多万元。这对于当时的
北海市歌舞团来说,是难以支撑的。自治区委宣传部的领导听说后,二话没说,就帮助解决了这个问题,灯钱由自治区文化厅出,只要是演出所用,一切都给予保证。
首演成功后,该剧先后又经十多次修改,突出合浦渔家的文化元素,并融入东南亚风情。这部充分利用舞蹈艺术形式,完整展示海洋历史文化的艺术作品,是海洋文化的精华之作,它代表了广西文化艺术的创新。如今,该剧已成为国家东盟外交战略中一张重要的“文化牌”。随后,《碧海丝路》在国内外进行巡演。
截至今年3月1日,《碧海丝路》演出场次已达300余场,观众人数60余万人次,演出收入600余万元。同时,该剧还走进企业、农村、校园、社区和军营中演出,受到观众广泛称赞。特别是在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该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近年来,《碧海丝路》共获得中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广西戏剧“桂花特别奖”、广西区党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第十四届“文华奖”、第九届中国“荷花奖”等众多殊荣。
“海丝”架起文化沟通桥梁
蓝天碧海,红帆大船,狂风四起,惊涛怒浪……荡气回肠的丝路开辟之旅令观众震撼。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气势恢宏的音乐把演出推向了高潮。唯美的舞台设计、北海民族歌舞以及东南亚风情融合的完美演绎,让观众大饱眼福。
2011年5月,《碧海丝路》作为国家文化交流的剧目,首次担当起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后新的和平使者的重任,赴马来西亚演出,在吉隆坡首演大获成功,演出时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柴玺在观看演出后动情地说:“我看过很多舞剧,但从未有一部能像《碧海丝路》这样打动我的心,谢谢来自北海的艺术工作者,将这一段历史演绎得如此动人与恢弘,升华了两国人民的情谊,为中马两国的和平友好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年12月,《碧海丝路》赴斯里兰卡演出,连演三场,场场爆满,引起轰动。
回忆在斯里兰卡的演出经历,阿斑的扮演者杨露记忆犹新:“在舞剧的最后一章,我们特地邀请当地演员一起表演,当百余名演员一起‘嘿!嘿!’地喊着号子,共同拉起象征和平、友谊与希望的远洋大红帆时,壮观的场面令全场观众沸腾。”谈到那一幕,大浦的扮演者王文权也深有感触:“当时我感觉我们拉起的不仅仅是红帆,更像是拉起了我们与斯里兰卡之间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
此后,《碧海丝路》在韩国等国家演出,所到之处好评不断。该剧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在先人停驻过的异国他乡留下了文化交流的足迹,播撒下了和平友谊的种子,又扬帆起航。正可谓:“风声帆影,千年海丝路;感天动地,万代跨国情。”
今年5月8日,《碧海丝路》正式对外开放演出。
谈及《碧海丝路》的未来,宋亚平高兴地说,北海市委市政府已将该剧列入北海旅游文化“天天演”项目,今后将作为北海重点旅游文化品牌向来自国内外的游客进行推介。这不仅填补了北海旅游文化的空白,而且也为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和北海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该剧的成功并没有令北海市文艺交流中心停下探索的脚步。据宋亚平透露,中心正在筹划创作新的舞剧《海丝画语》,将演绎北海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另一段传奇故事。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