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海洋预报[21日16时]: 4月22日广西沿海为全日潮,高潮位出现于0时前后,低潮位出现于11:30前后。近岸为1.2米左右的轻浪,北部湾北部为1.0-2.0米的轻到中浪。近海水温为26.0℃左右。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广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海洋精神

2016-06-27 16:34     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李直东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谈海洋精神离不开传统文化,它蕴含于一个个神话传说、典籍记述以及神灵崇拜、海外交往等文化现象,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精卫填海:坚韧无畏

  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据《山海经》记载,精卫原是传说中的神农氏炎帝的女儿,因不慎落入东海身亡,变成名为“精卫”的鸟。她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地往返于东海和发鸠山之间,用嘴将树枝和石块投入到吞噬她的大海,誓要将东海填平。

  在这个故事所处的历史时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心里充满着恐惧和敬畏,因此用“精卫填海”的故事寄托了我们祖先不畏艰难困苦、战胜大自然的理想和愿望,它所蕴含的“坚韧无畏”的海洋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

秦始皇东巡:寻知探索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帝国后有5次外巡,其中3次到了地处黄海岸边的琅琊,即今天的青岛市黄岛地区,并在此组织民夫挖土筑台,以登高观海。

  关于秦始皇三次东巡琅琊目的,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是出于巩固海防和开拓海疆的战略考量。无论如何,秦始皇的这一做法代表了当时最高统治阶级及有识之士对海洋的寻知和探索的一大实践。他的海洋萌芽意识,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

妈祖文化:崇德向善

  妈祖文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始于宋朝。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属的精神财富。

  《天后圣母幽明普度真经》记载:“为子尽孝,为弟尽悌,行动天地,德通神明,善之至也。”从一定意义上说,妈祖文化是人们在海洋生产和生活中将拒苦避难、追求平安幸福的理想寄托于妈祖神灵护佑而产生的类似于宗教的精神信仰,其所体现的“崇德向善”价值内核逐步演化成海洋精神特质,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海上丝绸之路:开放兼容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于清朝颁布“禁海令”时结束,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使中国与沿岸国家进行平等贸易和技术交流,更作为当时先进文明国家对各国文化上的输出渠道,展现了中华文化开放兼容的品质。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所经之处,中国对落后民族施以教化、传播文明礼仪和先进制度等方面,与后来的西方航海家发现新大陆以及海外殖民有本质的不同。

  (作者单位: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