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谈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时所讲的这两句话,简洁有力,切中要害。
数十年来,我国培养了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技队伍。这支队伍中,曾走出来“两弹一星”元勋,走出过华罗庚、吴文俊、李四光、竺可桢、王选、袁隆平等老一代科学家,也在载人航天工程、青藏铁路工程、绕月探测工程、量子力学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中涌现出取得突出成就的新一代科技人才。在与海洋科技相关的领域,第三代常规动力潜艇项目、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研发与应用项目等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殊荣。就在2016年6月21日英国《自然》杂志公布的“十大中国科学之星”名单中,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海试现场海试副总指挥崔维成、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秦为稼名列其中。
但是,从总体上而言,海洋科技队伍的现状存在隐忧。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需求相比,面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新领域、新课题、新学科,海洋科技队伍无论是在人才数量、人才储备方面,还是在人才管理和人才激励机制建设方面,仍有许多不足。显然,为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科技创新的竞争,首先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要建设海洋强国,要想在海洋上航行得更远,下潜得更深,研究得更透彻,就必须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海洋科技大势、研判海洋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就必须努力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能够在“独创独有”方面尽快拿出成果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使命。
毫无疑问,从事海洋科技创新工作条件艰苦。海洋科技创新的工作常常难以在安静舒适的实验室里完成,而是在风急浪高的海面上,在逼仄嘈杂的船舱中,在幽深昏暗的海底下进行。因此,有志于从事海洋科技创新事业的人,需要具备一种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的、能够吃苦耐劳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这是一个人才衡量的基本指标,是一个尺度,当然也是对科技创新人才的一个挑战。
正因为条件艰苦,我们尤其需要关心爱护一切献身海洋科技的人才。一方面,各级领导需要遵循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注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工作的复杂性和人才难得的重要性,允许试错,包容挫折,为科技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为科技创新人才解决实际问题。包括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防止瞎指挥、乱指挥。包括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等。总之,要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形成能够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不断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从上到下树立起“海洋科技创新人才观”,全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150多年前,中国第一艘内河蒸汽机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它的设计者叫徐寿。如果说,一个科举时代的旧式读书人也能造“机器船”,那么我们相信,今天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掌握了大量现代科技知识的年轻人投身海洋事业,他们一定能够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一显身手,大展宏图。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