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然资源部发布了《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公报从海洋经济、近岸海域污染及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海洋灾害、海域使用及海岛生态修复、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等方面对海洋资源作了初步统计,反映了过去一年海洋资源“家底”变化情况。
公报显示,2017年,海洋生产总值为77611亿元,同比增长6.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48234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29377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60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30092 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43919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4.6%、38.8%和56.6%。从区域上看,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为2463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1.7%;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为22952亿元,占29.6%;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为18156亿元,占23.4%。全国涉海就业人员为3657万人。
公报指出,我国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11万平方千米、3.35万平方千米、4.68万平方千米和4.81万平方千米。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旅游休闲娱乐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主要河流污染物排海总量1600万吨,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例为57%。监测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中16个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赤潮、绿潮灾害影响面积较上年明显减少,但渤海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依然严重。
公报强调,全年各类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3.98亿元,死亡(含失踪)17人。其中,风暴潮灾害(风暴潮灾害损失包含近岸浪灾害损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77亿元,死亡(含失踪)6人;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27亿元,死亡(含失踪)11人;海冰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01亿元;马尾藻暴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48亿元;海岸侵蚀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5亿元。全年海平面较常年高58毫米,较2016年低24毫米,为1980年以来第四高位,中国沿海近6年的海平面处于30多年来的高位(将1993年~2011年的平均海平面定为常年平均海平面)。
公报显示,2017年,新增审批宗海数为1238宗,审批海域面积14.37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64.85亿元。批准重大项目用海共计7个,投资规模1188.68亿元。审批用岛项目8个。制定《无居民海岛名称管理办法》,实施无居民海岛基本要素监测,评价无居民海岛自然生态和开发利用状态。推进海岛生态保护,开展119个海岛整治修复与保护项目监督检查和实施效果评估,发布40个海岛生态和发展指数。完成7个领海基点保护范围选划。发布17项海洋行业标准。
公报指出,2017年,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威海、秦皇岛、上海浦东新区、宁波、深圳、北海、海口等7个城市(区)获批为第二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区)。(记者 赵建东)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