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海洋预报[21日16时]: 4月22日广西沿海为全日潮,高潮位出现于0时前后,低潮位出现于11:30前后。近岸为1.2米左右的轻浪,北部湾北部为1.0-2.0米的轻到中浪。近海水温为26.0℃左右。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广场

精准海洋预报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2019-10-24 09:01     来源:中国海洋报
【字体: 打印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海洋第一展”——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通过视频播放、现场体验等方式,对各类业务化预报产品、预报保障服务工作、海洋预警报支撑能力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 

 

1965年我国组建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总台(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至今,50多年来,我国的海洋预报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从单一要素海洋预报发展到全要素海洋预报,预报范围覆盖中国海、全球各大洋和南北两极,在海洋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科学考察和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现全要素精准海洋预报 

 

时间追溯到1966101日,海军司令部作战部值班室收到一份我国海区水文气象预报单。这是预报总台组建后发出的第一份海区预报,迈出了海洋环境预报的第一步。 

 

鉴于196923月,我国渤海湾出现了严重海冰冰情,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总台于1970年开始发布海冰预报。 

 

1970714日发布了7003号台风增水预报,这是总台发布的第一份风暴潮预警报。4年后,1974年总台正式向全国发布风暴潮预报。 

 

1980年总台为海上石油生产、远洋运输、渔业捕捞、海上搜救、远洋调查、科学考察、海上维权服务发布专项海洋预报。 

 

1984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始提供极地航线预报保障。 

 

1985年对外发布公益性海洋预报…… 

 

海洋预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们有效防御海洋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数据显示,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60年间,由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1970年开始进行海洋预报以后,由海洋灾害造成死亡人数大幅降低,死亡人数不超过5000人。 

 

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正面袭击深圳,多个潮位站突破历史最高潮位记录,风暴潮淹没面积超过70平方公里,在精准风暴潮预警的支撑下,深圳实现“零伤亡,少损失”。 

 

近年来,预报中心逐步推出厄尔尼诺预测、海水浴场环境预报、海啸预警报和赤潮预测预报等服务产品,智能网格化预报技术不断发展,推动海洋预报不断精细化,大大提高了海洋预报的准确性,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预报保障  随着海上航运、沿海工业的发展,海上突发事件也有增加趋势。近年来,预报中心参与了多项海上突发事件预报保障,预报服务产品成为海上搜救应急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20113月,受日本东部近海9.0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爆炸。核泄漏扩散物会随洋流及风浪向海洋扩散,引起了我国沿海居民的恐慌,甚至出现‘食盐脱销’事件。接到预报保障任务后,预报中心连续18天每日发布核辐射污染预测信息,并紧急组织专家会商后认为:短期内,日本东部海流主要向偏东方向流动,短期内对我国海域无影响。一定程度上,预报中心的预测让信息更透明,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避免了公众恐慌、稳定了社会秩序。 

 

201412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成功救援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破冰船后被困密集浮冰区。得知消息,预报中心紧急启动应急响应,依托全球海洋环境预报系统和极地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给出了精准的预报意见,明确有利窗口期,最终助“雪龙”船脱困。 

 

20158月,天津港危化品集装箱码头发生爆炸,造成危险化学品泄露。爆炸地点离最近海域仅有2.4公里,危险化学品一旦进入渤海,将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预报中心于事发当天启动了应急响应,根据天津港精细化的岸线及地形数据,及7个在用排污口的分布图,建立了港口精细化潮流预报系统,预测危化品从排污口到入海所需要的时间和在港区内的扩散影响范围。一旦有危化品流向海域,可保证在危化品从排污口到达港口口门的时间内对港口进行封锁,阻止其入海产生更严重的后果。由于及时的预报,当地对港口内危化品进行了有效的拦截,天津港事故周边海域各项监测指标均未见异常。 

 

实时提供海上重大工程预报信息 

 

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2010年,经过严格的招投标程序,预报中心承担对接窗口保障系统的研制任务。 

 

为适应建桥需求,预报中心研发出高分辨率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系统,在现有的海洋气象观测站的基础上,增设了气象、海浪和海流多个测点,建立了大桥岛隧施工区水文气象实时监测网。 

 

历时7年,预报中心为大桥建设定制精准预报,帮助建设方抢抓“施工窗口”,成功保障了大桥海底隧道33根沉管安装。同时他们还相继研发出基槽泥沙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大径流模拟误差订正技术以及异常长周期波预警系统,为大桥顺利施工提供了可靠信息。 

 

2018518日,我国首次在南海海域试采可燃冰。预报中心为“蓝鲸一号”钻井平台提供了多款海洋环境保障产品,突破内波特征快速提取、在线侦测等多项技术难题,全力保障可燃冰试采预报的准确性,为可燃冰的成功开采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预报中心还参与了亚丁湾护航、南北极科学考察、深中通道项目建设,他们不断提升海洋预报精细化水平,持续提高准确性,为海洋事业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