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24日,“我们的海洋”第六次会议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召开。作为由美国发起的讨论全球海洋治理问题的重要国际论坛,自2014年创立以来,“我们的海洋”会议每年都会吸引国际社会关注的目光。今年的奥斯陆,迎来了500多位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会。
会场内,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各国人士汇聚一堂,聚焦全球海洋治理难题,分享知识与技术,提出解决之策,作出应对承诺。两天来,记者身处这一国际海洋舞台,深切感受到,推进全球海洋治理进程、解决当今海洋面临的各种危机,不仅需要凝聚各方治理共识,更要展开实质性行动。
形成全球海洋治理共识的基础,首先来自人们对解决当前海洋危机的急迫感。本次会议中,各方人士着重谈及的就是海洋面临的各种危机:海水变暖、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塑料污染、珊瑚白化、非法捕捞……来自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威胁正不断地侵蚀着海洋的健康,其严重性已到了不得不立即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地步。而最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危机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开幕式上,挪威外交部长的一句话尤为让人印象深刻:鱼吃塑料,人吃鱼。7个字道出了海洋塑料污染所引发的恐怖后果,让人细思起来不寒而栗。而中小岛屿国家代表的发言,更能让人感受到海洋危机对一个国家的影响。萨摩亚、瑙鲁、格林纳达这些国土面积狭小的海岛国家,海平面上升、飓风袭击对其造成的威胁已到了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境地。不远的将来,“气候难民”的称谓或将不再咸有所闻。演讲中,他们语调平静却又难掩悲伤的声音,似乎在告诉那些欲作“壁上观”者:今天的我们,就是明天的你们。小组讨论环节中,巴哈马农业与渔业资源部长一脸疲惫,他的亲身经历更让听众对海洋危机感同身受。就在出发前往挪威之前,他的国家遭遇飓风“多里安”袭击,引发洪水灾害,他家的房子也被洪水摧毁,水深达6米。灾后重建“压力山大”,让他一度考虑取消这次挪威之行。
形成全球海洋治理共识的基础,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海洋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会上,科学研究对应对海洋危机以及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同。由权威科研机构发布的海洋状况研究数据,无一不在敲响警钟,警醒国际社会保护海洋的必要性与急迫性。正如小组讨论环节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行秘书所言:海洋科学调查与研究的长期开展,为今天我们能够坐在这里讨论海洋保护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因而,毋庸讳言,科学研究在推进全球海洋治理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形成全球海洋治理共识的基础,还应来自倾听各方声音。会议开幕式进行期间,会场内,各国代表轮番致辞阐述保护海洋理念,列举各自保护海洋行动,现场掌声不断;会场外,挪威当地抗议者则聚集在酒店门口,谴责挪威政府一边声称要致力于提高全球海洋健康,另一边却又允许采矿业将数以百万吨的废弃物排入峡湾。会场内,作为青少年代表的挪威一少女,在发言中批评挪威政府允许海上油气开采的行径与其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背道而驰。兼听则明,这种批评与抗议,和会议的主题不谋而合。
“我们的海洋”会议最为核心的,也是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各方作出的承诺。这种承诺虽然没有强制约束力,所言都是原本各方业已开展的计划和项目,但依然能够反映出各方应对海洋危机的诚意与决心。美国作出23项承诺,总预算达12.1亿美元;欧盟作出22项承诺,总预算达6亿美元;挪威作出17项承诺,总预算达3.28亿美元;日本承诺投入3亿美元,爱尔兰承诺投入400万欧元,由42家大型跨国公司组成的“终结塑料垃圾联盟”承诺投入15亿美元……为期两天的会议,各方共作出370项自愿性承诺,总预算达670亿美元,成为本届会议最为亮眼的成果,与去年100亿美元的承诺金额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从中能够看出各方对保护海洋急迫性的认识在不断地提高。
加上此前5届会议作出的1000多项承诺,各方已经作出1400多项承诺。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各方在履行承诺方面效果良好,目前全球受到保护的1/3的海域,都来自各方在历届“我们的海洋”会议中作出的自愿性承诺。得益于该会议的持续举办,全球有超过180处海域受到保护,面积达到600万平方公里,占到全球海洋面积的1.7%。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流动的海水决定了海洋治理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特殊性,即单靠一个国家不可能解决日趋严重的海洋治理难题,尤为需要国际社会群策群力、共同行动,方能有效应对警钟频响的海洋环境危机,谋得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