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 国际合作处处长 王鹏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友好关系源远流长。现在,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以海为媒,构建中国—东盟国家海洋合作创新生态
地球上海洋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联通着各大洲,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家园。海洋的和平安宁关系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安危。
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是世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践行者和受益者,中国需要与东盟国家一道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具体务实、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围绕发展海洋科学技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进一步加强对话与磋商,携手共创区域合作的新未来,共同构建中国—东盟国家海洋合作创新生态。
陆海相连,建立中国—东盟海洋科技合作交流新格局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合作从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探索发展到现在,合作领域越来越丰富,合作形式越来越多样。应对气候变化、海洋资源管理及利用、海洋公园/保护区的规划与设立、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濒危物种的保护等方面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海洋合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广西作为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是发挥与东盟国家陆地与海洋双向联通地缘优势,开创海陆统筹的海洋发展之路的重要平台节点。
海洋四所作为自然资源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的国家级科研单位,加挂“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牌子,秉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围绕自然资源部生态保护修复主要职责和中国—东盟国家海上合作重点领域,聚集科技人才,创新科技发展,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东盟国家海洋科技人才,建设成为具有区域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海洋科技合作平台,形成开放的双多边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开展海洋科学研究、能力建设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性合作,助力海洋和谐发展。
有序开展,谱写中国—东盟海洋科技合作交流新篇章
在自然资源部指导下,海洋四所多管齐下,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的地位优势,全方位推进面向东盟国家的海洋合作。
一是推动建立所际合作,为实质性合作奠定基础。近5年海洋四所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海洋机构间合作与交流,与相关国家签署国际合作协议6份。
二是举办区域国际会议,交流机制已形成。海洋四所积极承办和参与东盟国家各类国际会议和论坛20余场,分别承办2018年第6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和2019年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合作论坛,参展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并联合争取到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会址永久落户北海。
三是深度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与工作,国际影响力逐步形成。海洋四所多名学者作为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与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IOC-WESTPAC)等国际组织成员,围绕气候变化、蓝碳、海洋经济、海洋环保、海洋治理、海洋科技等国际热点问题进行磋商;作为牵头单位成立并领导“WESTPAC有害藻华快速检测技术工作组”,应对中国与东盟国家有害藻华灾害,推动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与海洋防灾减灾合作。
四是推进国际人才培养,为合作交流奠定人才基础。海洋四所配合国家科技援外战略需要,积极承办面向东盟国家的海洋科技培训项目和能力建设项目,搭建国际海洋科技培训合作平台。海洋四所连续3年承办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项目,2021年与浙江大学,基于自然资源部和教育部“科教融合”共建机制,共同建设“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教育交流中心”创新平台,合作培养中国—东盟国家海洋领域博士生、硕士生,奠定人心相通的文化交流基础。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作为中国—东盟海洋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着力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科技合作交流工作,努力建设成为面向东盟海洋合作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平台,谱写中国—东盟海洋科技合作交流新篇章。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