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李清宇准备潜入海底。 刘 影/摄
新山海经记者手记|
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李清宇
新闻提要:6月7日,一场“珊瑚认养”活动在广西北海市涠洲岛举行,这是2024年广西大学“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活动的亮点项目。当天,见习记者李清宇潜入海底,记录工作人员在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区内开展的“珊瑚种植”工作,并与同事共同完成了新闻作品《种活海底一片“林”》。
“清宇,听说你会潜水?”
“会呀!我会自由潜。”
“涠洲岛有个需要下海拍摄工作人员在海底‘种珊瑚’的采访,要不你去吧!”
“啊?”
接到采访任务的我既兴奋又忐忑。这是我第一次作为新媒体记者独立外出采访,第一次用上自己的户外特长在特殊环境下进行采访,部门里说,这应该是我们广西云的新闻镜头所抵达的“最深机位”。
责任重大,兴致盎然!
6月7日,我与记者刘琴老师从南宁东站启程,到北海乘船渡海前往涠洲岛。从南宁的晴空万里到海面的一路阴云,我们不免为这次报道捏了把汗。
本次采访的重点是在海底“种珊瑚”,我从未近距离接触过珊瑚,“种珊瑚”的概念更是遥远。
“原来珊瑚这么小!”在广西大学涠洲岛珊瑚馆里,我看到了珊瑚幼苗。
“到时候我们潜下去把它固定住,第二年就可以长那么大了。”面对我的惊叹,广西大学涠洲岛珊瑚馆的黄雯馆长饶有兴致地给我科普,兴奋地用手比划出大小。
到了中午出发前,黄雯馆长建议还是安排一名潜水员带我下去看看,就不要拍摄了。“这样太难了!”他说,这么多年,他接触过的记者里只有新华社广西分社的一名女记者下海拍过几张珊瑚礁照片。水下情况复杂,很多情况无法预判。
可既已抱定了要把机位架在海底的决心,又有热爱的特长加持,机会难得,一旦错失,真不知道又要等到哪一次。
看到我眼里的渴望与坚定后,黄馆长理解地笑了笑:“那你记得把相机系好!”
云层很低,海面浪也不小。我们一行人坐着小艇,珊瑚礁修复区的浮标逐渐向我们靠拢。
我问黄馆长,这是常态吗?黄馆长似乎早已习惯我们眼中的恶劣天气,看到我的疑惑,他笑了笑:“大自然嘛!”
穿上潜水服,入海。
“你下水后不要触摸任何东西,免得刮伤感染。如果不舒服立刻打手势。”同行的潜水员不断叮嘱我。
扑通,黄馆长潜在前面,我深吸一口气紧随其后。穿过水花是一阵透骨的冰凉,阳光随着下潜深度逐渐变暗,水中不时游过水母跟小鱼,水压也逐渐让我胸口开始发闷,不到一会儿,一幅海底世界映入眼帘。
海底有好几处黑色的架子,这应该就是黄馆长说的珊瑚苗架。在黄馆长的带领下,同行的老师们放下装有珊瑚幼苗的桶,取出、扎带、牢固,给刚种下的珊瑚拍照,行云流水,手法娴熟,干净利落。
成群的鱼儿围着珊瑚苗架游来游去,珊瑚苗还很小,相比别处的大珊瑚,它们就是“宝宝”。十分钟左右,一大片珊瑚种满了海底的珊瑚苗架,黄馆长向我打出了“OK”的手势,示意今天的种植工作已经完成了。
冷到打颤的我比了比上浮手势,他们点了点头,却游向更远的海里。
浮出海面,刘琴老师扶着我问道:“怎么样?漂亮不漂亮?”
难得,惊艳,不知道是水压变化太大还是第一次见证这样的奇景,一时间我也难以言表。想想,若无手里的相机,海底的故事将会与世隔绝。
吐出一口气,抬头甩了甩湿漉漉的头发,抬头看去。
哇,天晴了。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