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6 17:27
来源:广西海洋局
造成涠洲岛海域珊瑚礁群落整体呈现衰退迹象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可能得到恢复?有关专家回答了记者关注的问题。
气候异常 人为破
1998年,是涠洲岛珊瑚礁发育演化的转折点。这一年,“厄尔尼诺现象”引起全球性极高温事件,造成涠洲岛附近海域大片石珊瑚死亡。鹿角珊瑚(顶级群落 )分布减少,渐渐退出优势属种组合。
涠洲岛属于世界珊瑚礁分布的北缘地带,冬季海水温度过低很容易造成石珊瑚“冷白化”。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极低温气候事件再次造成涠洲部分珊瑚死亡。
2010年10月,《海洋科学》刊发了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科研人员共同撰写的论文《20年来涠洲岛珊瑚礁物种多样性演变特征研究》,当中提到:从2001年至今连续的珊瑚礁健康调查资料显示,该区石珊瑚礁曾大面积死亡,现尚未完全恢复。
“2009年9月的一次调查发现,在涠洲岛牛背坑近岸海域,存在着一片覆盖率较高的造礁石珊瑚礁区域,沿岸分布范围可达1平方公里左右。与原来的鹿角珊瑚优势种群不同,该区域主要优势种为十字牡丹珊瑚。”梁文副研究员告诉记者,这应该是在经受干扰后,珊瑚群落为适应海洋环境变化所形成的生态演替的结果,这表明该区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正在承受着较大的人类活动压力。
调查发现,除了受全球 、区域性气候影响外,地域性的不合理人类活动是造成涠洲岛珊瑚礁多样性衰退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潜水观光的人为踩踏 、电 、毒 、炸 、水下摸螺”的过度捕捞 、偷采珊瑚 、生活污水以及涠洲岛西北部的石油终端处理厂工业废水的排放 、石油泄漏等人类活动正在共同影响着涠洲岛脆弱的珊瑚群,致使珊瑚礁生态系统失衡,部分石珊瑚死亡。
偷采偷运 石花凋零
由于珊瑚在用作建筑材料 、纪念品 、装饰品和水族观赏上,有着极好的观赏价值,美丽的珊瑚礁因此而遭到偷采偷运的厄运。
民建广西区委会曾向广西区政协提交《关于加大力度保护涠洲岛珊瑚资源的建议》的提案。提案中称,上世纪八十年代,岛上人用“石花(当地人对“珊瑚礁”的称呼 )”烧制石灰作为建材,这种做法随着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而被废止。但近几年来,石花”又派上了新的用场:作为养殖观赏鱼类的过滤物,一些外地老板雇人到涠洲岛挖取“石花”装船外运。据说,当地“石花”,运到外地价格上涨十倍以上。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珊瑚礁被大量挖采外运。2001年,一批从涠洲岛偷运出来的活珊瑚在一货运码头被截获,共30多箱,其中一箱蓝珊瑚 、两箱红珊瑚都是异常珍贵的品种,当事人供称是花了二十多万元从涠洲岛收购的。
据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介绍,近年来,石珊瑚碎屑被作为水箱养殖观赏的过滤物而被大量偷挖装船外运。在岛上石螺口 、北港水产站长达数公里的沙滩上,采挖珊瑚碎屑已呈公开化。
涠洲岛珊瑚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20世纪末,北海市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强涠洲岛珊瑚礁资源保护的决定》、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珊瑚礁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告》,对涠洲岛附近包括海域和陆域特定区域的珊瑚资源严禁采捕 、采挖,未经批准禁止在全市范围内收购 、加工 、运输 、经营珊瑚及其制品。这一禁令收到了一定效果,涠洲岛上明目张胆采挖珊瑚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曾经盛行于在各个旅游景点的“石花”也销声匿迹了很长一段时间。
如今,公开销售珊瑚礁有所抬头,业内人士认为,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办事,遏制不法行为,让不法分子受到法律的制裁。
建保护区 启动申报
长期从事涠洲岛珊瑚礁调查研究的一些科研专家呼吁: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形势现已非常严峻,切实加以保护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建立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梁文告诉记者,这是保护好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环境最行之有效的办法。1975年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珊瑚礁保护区。在保护区及附近礁区,通常鱼产量都能保持稳定并有显著提高,而且还可带动生态旅游业,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据悉,珊瑚礁的利用和保护计划现已作为一项要素,被重新列入了涠洲岛旅游开发的规划之中。涠洲岛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准备工作也已启动。
“尽快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也非常重要。”梁文说,保护珊瑚礁是一项以保护全民利益为目标的长期任务,需要人们共同关注和维护。应在民众中尽快普及珊瑚礁知识,让公众了解珊瑚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长远影响,使其自觉避免破坏并参与保护。只有公众共同参与,共同保护,才能自下而上地完成对珊瑚礁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