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海洋预报[22日16时]:4月23日广西沿海为半日潮,高潮位出现于06:30、18:10前后,低潮位出现于00:00、12:30前后。广西近岸为1.2米左右的轻到中浪,北部湾北部为1.0-2.0米的轻到中浪。近海水温为27.0℃左右。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区内快报

北海冯家江:生态修复新样板

2020-09-29 12:49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汤小俊 黄尚宁  范雁阳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冯家江不长,从广西北海市的主城区从北到南,流域长度仅16公里;冯家江也不大,最宽处的入海口百米左右,最窄处不过三五米。

在其他地方,冯家江或许只是一条不起眼的河流,但是对北海而言,冯家江却极为重要。

冯家江入海口的东边,是广西第一家国家级湿地公园——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的主园区,品种繁多的红树林在这里得以庇佑生存;入海口的西边,则是“天下第一滩”——银滩,洁白的沙滩是这个海边旅游城市最知名的招牌。

在北海人看来,冯家江关系着水,关系着林,关系着海,关系着滩,是维系全市自然地理格局的一条灵动纽带。冯家江今后的模样,就是北海未来的模样。

那些过往

提起冯家江的过去,已经在北海待了二十多年的出租车司机陈师傅很直接:“很少去,不想去”,原因就在于既位置偏远又环境不好。

曾经,冯家江68.5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围内,有2000亩虾塘、24个养殖场和363个雨污直排口。每天,4.5万吨污水和养殖废水排入冯家江,这是环境可承受总量的2.6倍。

在这样的环境压力下,冯家江“城市绿肺”功能不断退化,生态形势一度极为严峻:

水质逐年恶化,长期处于劣Ⅴ类;含有机氨氮等超标污染物不间断侵入,湿地植被和水生生物受到侵害,生物多样性下降;污染物排入大海,严重威胁公园内3000亩红树林的生境,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衰退,银滩则有变黑的趋向。

绝不能让冯家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必须要变!

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北海市动作迅速——

2016年,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正式验收,冯家江流域纳入湿地公园范围;2017年,北海市提出“生态立市”并明确行动方案;201812月,北海市冯家江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开工建设;2019年,北海“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获得自然资源部、财政部批复,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上升为整治行动的一部分,成为子项目之一。

鼓声阵阵,马蹄声声。冯家江的生态修复,成为北海市民最关心、最期待的生态工程、民生工程。

民之所盼即为政之所为。北海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四家领导班子副职为副组长,辖区政府、多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并由多个部门组成项目推进工作组,负责政策制定、征地拆迁、项目推进等工作。“加强科学设计、突出滨海特色,建设纯自然风光的生态公园”,北海市委、市政府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方向。

随后,由北海市政府的出资代表(北海银滩开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排水集团、北京城建集团、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总院形成联合体,组建北海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的设计、建设、投融资、运营维护工作,合作期17年。项目概算总投资约23亿元,其中由社会投资方采用银行贷款等方式融资占70%、自筹资金占30%,自筹资金由社会投资方与政府按91比例出资。项目建成后,运营期间北海市政府将按年支付服务费,用于项目运营管理。

通过这种PPP(公私合营)模式,北海市政府减轻了生态修复的财政压力,企业的参与则提高了建设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冯家江的生态修复得以快速推进。

那些尊重自然的操作

在流域范围内的养殖场和虾塘征收完成后,16公里长的冯家江开始了与一般流域治理不一样的操作。

首先是治污。

北海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世强告诉记者,冯家江流域沿线共敷设了30公里长的截污管道,以此来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同时,对全流域的污染严重区域进行清淤,共挖出了54万立方米的淤泥。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冯家江的治理还拆除了河道坝埂、管涵等。拆除这些常常被认为是河道治理中的“常规操作项目”,其目的就是“减少这类构筑物对水的阻拦,提高动力,畅通水系”。

流域两岸的养殖场也没有一填了之,而是拆除了原有的硬化围堰,改成了雨水调蓄池。通过18公里长的补水管道,新建的再生水厂输出的水作为优质水源回输到上游,补充河道生态需水量,如此一来,冯家江流域的自行净化能力得以大大提高,水体已经达到或优于准Ⅳ类地表水的标准。

一位正在冯家江中段河边上垂钓的爱好者深有感触,他指着已经钓上来的两条罗非鱼告诉记者:“以前两边都是虾塘,河里都是脏水,没法看,更不用说钓鱼了。”经过治理后,冯家江水清鱼肥。

治污之后,是河库海岸的生态一体化修复。

北海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萍介绍,冯家江流域为典型“库塘—河流—近海”复合湿地生态系统,覆盖从淡水、咸—淡水、咸水的完整湿地序列,必须陆海统筹,分区域治理。在修复的过程中,“最大程度恢复原地形地貌自然地理格局,因地制宜”,成为一个基本出发点,也成了一个最大亮点。

在渠的修复上,拆除了冯家江上游两条明渠两岸的违章建筑,但保留了红线内长势良好的乔木,补配上过滤和截留污染功能的植被,顺势改造成为植被过滤带系统,增强沿线的生态功能。

在库的修复上,针对冯家江最大的蓄水区——鲤鱼地水库周边坑塘,通过破梗连通,拉长了植被岸线,增加水陆交换面积,改造成为鸟类栖息“洲岛”。水库的陆域部分,种植的是本地树种小叶榕等,形成“水上森林”;水边种植的则是北海市花三角梅和野芋等易维护的植物,和水生植物一起,形成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地上绿毯”与“水下森林”。

而在江的生态修复上,“自然”一词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中上游的淡水区域,将大面积的虾塘“变废为宝”,改造成沿海滩涂湿地和生态湿地塘,并在河道建设生态性护坡;在中游的咸水区域,采用自然演替的修复办法,去掉硬质护砌,选用本地半红树植物,并设置红树林保护区和育苗基地,实施封滩育林;在入海口区域,由于水体盐度大、土壤碱程度高,则优选耐碱、抗台风的本地物种“南方碱蓬”和长势良好的红树林、灌乔木。

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郭国告诉记者,为了最大程度尊重自然,冯家江生态修复工程中特别注意植物选用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图不破坏当地湿地生态群落。

项目治理前,就组建科研团队攻关半红树植物育苗造林技术,摸索出高盐分、长时间海水浸泡等不良立地条件的半红树关键育苗基质及移栽技术手段。同时,建立专门基地,培育水生植物36种,研究其对当地环境的适用性以及对改善水质、消解污染物的能力,尤其是对水体中氮磷等元素的消解作用;自主培育南方碱蓬、阔苞菊等耐盐碱植物,除了入海口的需要,还研究其在重金属污染的生态修复方面的潜在功能,以构建复合生态结构,形成稳态红树生境。

那些价值的实现

在这一系列尊重自然的操作下,再辅之以常规的城市公园建设,冯家江流域向人们呈现了生态修复的价值追求。

首先就是安全。负责鲤鱼地水库管护、防洪等工作的西塘管理所所长麦春阳今年的防汛压力减轻不少,他告诉记者,冯家江治理保留了江河湖等自然水域环境,保持城市自身蓄水功能,充分发挥了海绵城市的作用;而河道治理避免一律硬底化,保持了流域水系作为解决城市内涝的自然河道功能。两者一加,“防汛的压力自然就轻了”。

其次是生态。除了水体已达到或优于准Ⅳ类地表水的标准外,冯家江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是让郭国更为激动的事情。

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区的鸟类由2017年的136种增加至171种,并多次监测到世界极危鸟类勺嘴鹬、来自世界各国的环志鸟及黑翅鸢、褐翅鸦鹃等十多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沿岸滩涂得以休养生息后,沙虫等底栖生物种类不断增多,由2017年的66种增加至89种;流域分布的17种红树植物,生长态势也越来越好。

再者是景观。随着治理工程接近尾声,观鸟基地、沙洲赶海、基塘农园、滨水栈道、景观平台、慢行系统等,都已经出现在市民的眼前;红树体验区、湿地科普区、文化园等,将整个流域打造成为休闲、文化、科普于一体的开放性城市中央公共绿地。更绝的是,在项目专门设置的“留住乡愁”区域,通过移植拆迁区域的乡土树种,一些原先住在本地的村民,甚至能找到家门口的那棵树。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翩翩,这些美妙词语描述的场景,随着记者从冯家江的上游一路到入海口,如风景画一般逐一展现出来。尽管冯家江治理工程尚在收尾,但出租车司机陈师傅已经明显感觉到载客来冯家江片区的次数越来越多,“市民来锻炼的、游客来看看风景的,还有各种来看周边房子的”。

这种改善投资环境、带动产业发展的变化,也让当地政府对以自然修复为主推动生态修复工作充满信心。冯家江生态环境的改善,打响了滨海国家湿地公园这张名片,提供了新的旅游及休闲度假产品,拓宽了旅游产业链。同时,生态修复带动冯家江片区商住、文化娱乐综合发展,周边区域价值也快速提升。经初步测算,仅土地增值将达到200亿元以上。而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今后的冯家江,一定会和银滩、金海湾齐名,要投资得赶快!”陈师傅一路给记者“推销”。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厅长陈建军则在实践层面有着自己的理解,“冯家江虽然只是一条很小的江,但是在修复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地理格局,以系统治理带动自然恢复,多维度贡献生态产品价值的理念和做法,一定会在我国生态修复的历史上留下独特的印记”。

他的判断没有错。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