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海洋预报[29日16时]:4月30日广西沿海为全日潮,高潮位出现于21:30前后,低潮位出现于07:50前后。广西近岸为1.6米左右的中浪,北部湾北部为1.2-2.4米的轻到中浪。近海水温为28.0℃左右。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区外动态

《2019年北海区生态保护修复报告》编制完成

绘制海洋生态“一张图”

2020-06-17 16:39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王晶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期,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编制了《2019年北海区生态保护修复报告》,全面反映北海区海洋生态系统状况、海洋生态灾害发生情况和海岸带生态损害现状,总结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管理经验。

  去年以来,北海局围绕北海区海洋自然资源监督管理核心职责,在生态预警监测的基础上,建立监管体系,强化监管能力,不断推进海洋生态监测业务体系转型,服务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海洋监管体系已建立

  报告显示,北海局目前已建立起海洋监管体系。按照“总队-支队”架构,建立局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业务中心和中心站辅助支撑的北海局海洋监管机制。以围填海管控为突破口,完善监管制度。加强用海用岛核查监管,积极稳妥推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加强海洋保护修复监管,完成138处生态损害区域状况核查,重点着力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蓝色海湾”整治修复项目和海岸带保护修复项目的现场核验、过程监管和效果评估,完成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人类开发活动遥感监测,对53处人类开发活动疑点疑区线索开展现场核查。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一是助力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对渤海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全过程、常态化监管,编制审查大纲和评估指南,完成67个渤海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合理性审查。二是加强“蓝色海湾”项目监管,对盘锦、锦州、大连、秦皇岛、烟台等地项目现场督导检查,督促项目进度。2016年获批的锦州、大连、秦皇岛、烟台、威海、日照、青岛等地市的整治项目已完工或基本完工,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效果初步显现。三是支撑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重大增减支项目申报,参与全国海岸带保护修复方案、管理规定和技术指南的编制;组织完成82个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现场核查。

  北海区生态系统总体稳定

  推进海洋生态监测业务体系转型。北海监测中心同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创新开展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完成针对辽河口、昌黎黄金海岸(文昌鱼)、曹妃甸海草床、黄河口、大连斑海豹、大港滨海湿地、大神堂牡蛎礁、莱州湾、胶州湾等北海区9个典型生态系统的预警监测,整体工作稳中有进,完成国控生态预警监测近400站次。

  同时,北海局试点开展了渤海10个无居民海岛的生态评估,完成生物评估样线60条、岸线测量约30千米。落实浒苔绿潮灾害联防联控,执行浒苔绿潮应急船舶监测13个航次、无人机监测36架次,车辆陆岸巡视150余辆次,监测站位143个、样品420个,处理卫星遥感数据252景,发布各类监视监测、预测预警通报680余期。完成渤海水动力和生态系统状况评估,组织开展北戴河及其邻近海域综合预警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北海区典型生态系统总体来说相对稳定,但也面临着珍稀生物生境退化、外来物种入侵、淡水输入减少、近岸局部富营养化程度高、区域生态灾害风险高、海岛局部生境破碎等生态问题。北海区赤潮发现次数及累计面积均低于往年。浒苔绿潮最大覆盖面积高于2018年。

  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监测

  今年年初,《2020年北海局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方案》印发,北海局结合海洋生态系统分类区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要求,全面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监测工作。

  北海区建立北海监测中心牵头技术负责、各中心站(海洋站)分段包干责任制,重点开展258个站位的海洋生态基础监测、10个典型生态系统监测、海岸带生态系统全覆盖调查与评估以及卫星遥感海岸带生态状况核查,及时准确获取生态监测数据,努力查清北海区海洋生态基础状况和资源家底。跟踪掌握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及时识别海洋生态风险和问题,实现北海区海域海岸带生态状况信息全覆盖、不留白,建立北海区海洋生态“一张图”。促进监测成果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保护红线、典型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生态补偿等海洋生态监管工作中的应用,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