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海洋预报[19日16时]:4月20日广西沿海为全日潮,高潮位出现于03:00前后,低潮位出现于12:30前后。广西近岸为1.4米左右的中浪,北部湾北部为1.2-2.4米的中浪。近海水温为27.0℃左右。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区外动态

海水淡化,为水资源供应增量

2021-04-20 18:05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尤强 李振青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超滤水池。青岛市海洋发展局供图

水资源短缺是山东基本省情,也是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020年6月,山东省海洋局组织调研组深入山东沿海7市,调研、谋划山东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调研组认为,淡化海水是与粮食一样的基本民生需求,是与石油一样的工业“血液”。加快发展海水淡化,是山东经略海洋和海洋强省建设的重大战略。近日,调研组提出建议,应在充分发挥山东已有调水工程作用的基础上,让海水淡化成为沿海地区水资源供应的重要增量。

海水淡化,必要且紧迫

山东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22吨,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居全国第26位,属北方严重缺水地区之一。全省水资源总需求量保持在210亿吨左右,用水量居高不下。

山东省用水很大程度上依赖跨流域调水,外水入鲁占比超过30%。2015年以来,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漏斗面积年均超过1.4万平方千米,地下水超采严重。

在山东沿海城市,水资源缺口问题依旧突出。山东沿海地区人口、工业、旅游业密集,常年用水总量保持在66亿吨左右。“引黄济青”等调水工程尚不能根本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2020年,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77亿吨和黄河水调水指标4.22亿吨情况下,平水年和枯水年缺水仍将达3.7亿吨和7.4亿吨。

让海水淡化成为山东沿海地区水资源供应的重要增量,已十分紧迫。

目前,山东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31个,工程规模35.9万吨/日。现有海水淡化工程如能满负荷运行,年可提供海水淡化水1亿吨。按照市场价估算,目前调水成本水价约为7~12元/吨,而海水淡化规模化产出水价成本已下降到4.25元/吨。在尚无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海水淡化水已经具备一定优势。

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属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不仅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还是加快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经测算,到2022年,山东省沿海地区若逐步实施工业、市政、海岛三大领域海水淡化水替代工程,可形成产值千亿元产业链。

产业发展,优势与问题并存

多年来,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2018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将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沿海缺水城市积极谋划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实施储备了一批海水淡化项目,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青岛市实施了一批国家级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年海水淡化利用量3500万吨,居全省首位。烟台市正在谋划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工程、万华产业园等海水淡化配套工程。威海市积极推进碳纤维项目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配套。潍坊市、滨州市探索打造“海水淡化+浓盐水综合利用”模式。日照市、东营市立足各自需求,谋划布局了10万吨/日规模的海水淡化工程项目。山东沿海各地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初具规模。

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水淡化核心技术国产化取得一定进展,在预处理、膜材料与膜过程、防腐技术、海水淡化系统及装备等方面积累了科技基础。山东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膜技术和装备制造技术不断创新突破,逐步拉低了国外进口产品价格。

目前,山东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仍存在政策、科技、立法等方面的问题。

政策方面,在政府进行淡水价格补贴和协议价的情况下,海水淡化水缺乏竞争优势,导致海水淡化工程运行率低(不足65%)。部分工程建而未用,只是作为枯水期的备用水源,导致产能闲置和资源浪费。海水淡化企业在电价优惠、项目补贴、水价补贴、接入管网等方面急需配套政策。

科技方面,受技术水平限制等因素影响,山东省海水淡化成本高,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阻力。目前,山东省海水淡化工程离子膜、高压泵、压力回收装置等关键设备,国内外技术水平差异较大。

立法方面,我国目前仍未建立非常规水源利用的标准体系,海水淡化技术标准尚未纳入国家水资源利用标准体系之中,急需在国家层面对现有标准进行修改完善。

“海上调水”,保障水资源安全

经调查研究,该调研组就山东如何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提出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建议。

调研组建议,山东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将海水淡化作为山东沿海水资源安全保障的战略产业,在沿海城市工业和市政大规模应用海水淡化水,实现“工业用水为主、市政供水为辅、海岛供水全覆盖”的海水淡化用水目标,坚持综合循环利用,推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沿海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计划到2022年,淡化海水新增产能100万吨/日,新增产能投资100亿元;全省沿海大型工业园区基本采用淡化海水替代原用淡水。

第一,提升认识,将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作为水资源安全的战略保障。

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属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的重要途径;以海水淡化浓盐水替代地下卤水,对于地质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靠海吃海”,将海水淡化水纳入全省水资源配置体系和地区水资源利用规划。据测算,新上100万吨海水淡化产能(每年3.6亿吨)仅需投资60亿元~70亿元,相比调水工程,投入产出比高,可操作性强。

第二,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海上调水”工程。

沿海火电、化工、冶金等高耗水工业园区应当配套建设海水淡化工程,大规模替代淡水。沿海城市大生活用水,应直接利用海水。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加快海水淡化浓海水中化学元素提取技术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海水冷却、海水淡化和浓海水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海水淡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对于缺水的有居民海岛,重点保障民生用水,实行海水淡化工程全覆盖。

第三,加强扶持,制定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建议对海水淡化工程建设给予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地方财政可对海水淡化水与当地市政供水水价差额进行补贴或由政府购买,实施海水淡化企业电价与居民用电同价位优惠政策。支持发电企业实行水电联产,降低海水淡化成本。

强化金融支撑。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水淡化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涉足海水淡化领域,参与工程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通过多种方式,建立海水淡化多元化投融资政策体系,改进海水淡化行业营商投资环境。

第四,科技支撑,搭建产业发展“产学研”创新平台。

大力提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装备制造技术和膜技术国产化水平。搭建海水淡化科技联合平台。设立科技专项,着力解决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开展浓盐水利用试点,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完善产品质量管理和检测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海水淡化排放浓盐水在线系统监测,将其纳入全省海洋观测网。建立地下卤水存量动态变化监测及海水内侵动态监测系统,及时发布预警报。

第五,强化领导,形成推动产业发展合力。

由山东省海洋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综合协作机制。在市县级层面,也要建立起相应的海水淡化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组建山东省产业发展协会,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海水淡化宣传引导,增强社会对海水淡化水的接受度,营造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的社会氛围。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