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在冰区航行
本报讯 目前,“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考察破冰船正在南大洋执行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考察期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不断提升预报手段和技术,持续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为第39次南极考察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保障。
据介绍,在第39次南极考察出发之际,预报中心基于历史统计分析对中山站和罗斯海新站海域首度发布了年度冰情预报服务信息。分析预测结果表明:近3年来中山站附近海域轻冰期(区域平均海冰密集度小于三成)小于50天,罗斯海新站轻冰期稳定在50天左右,本年度考察预计南极重点海区冰情仍然较轻。依据南极区域气象模式结果,预报中心结合相关数值产品,首次在南极海洋环境预报服务信息中为“雪龙”号、“雪龙2”号极地考察破冰船提供未来航区5天的天气分析背景场预报;利用最新开发的南极海冰短期预报系统,专门针对南极区域海冰、海洋要素演变进行短期预报,有效提高了南极海冰预报的准确度,为考察队的考察活动安排提供参考。
预报中心联合有关部门,首次自主设计研发了极端恶劣环境下的自动气象站,该自动气象站经过多项改进,增强了抗风能力,将大幅提高自动气象站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利用该气象站获取的南极沿岸气象要素数据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和南极天气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本次南极考察期间,预报中心联合相关部门首次在宇航员海海域开展海冰参数与海冰力学性质测试工作。现场对海冰厚度、盐度等进行测量,并根据现场冰面破碎情况,获取力学性质试验冰样,测量海冰单轴压缩强度与弯曲强度参数,为该区域相关海冰工程的开展提供参数评估支撑,也为随船开展物理力学性质业务化测量积累了经验。基于船载海冰智能化识别系统,预报中心对南极走航调查中的海冰参数进行提取,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对海冰密集度、碎冰尺寸、海冰厚度等参数开展业务化示范智能观测,为南极气-冰-海热力模式与海冰生消预报提供数据支持。
预报中心极地航线保障团队近几年开发完善了“海上丝路航行安全保障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海丝平台”)和“船载海洋环境预报信息系统”(以下简称“船载客户端”),并在极地科考船和后方管理机构进行了持续应用。“海丝平台”集海洋气象信息查询、船舶动态追踪、航行计划动态模拟等功能于一体,可为极区航行作业提供多模式、多时空分辨率全球气象水文格点预报产品;“船载客户端”可在船基通信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将定制的高精度预报数据推送至前端,并支持用户进行本地数据解析、航线计划设定及航行预报制作,进而进行航线动态模拟推演。“海丝平台”和“船载客户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极地航线预报保障的精细化水平,后方保障团队与前方随船气象人员充分利用两个应用系统,可为两条船舶提供精确到小时级的气象导航服务。
第39次南极考察期间,预报中心为“雪鹰601”极地固定翼飞机在南极地区的飞行任务提供预报保障,这是我国首次自主承担南极地区航空保障任务。截至2022年底,预报中心通过前后方人员的密切配合,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预报保障流程和方案,开发了适用航路的综合预报产品,并已经圆满完成了“雪鹰601”在本次考察中的首飞、泰山站起降及航空遥感调查等5次飞行任务的气象保障工作。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