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伟大成就
珍惜宝贵经验
不负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吹响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集结号。”自然资源部党员、干部表示,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唯有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方能不负时代使命。
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是关键一环。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司司长赵毓芳认为,应当坚持“三个并重”。一是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城镇空间管控规则统筹并重。农业空间强调严格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用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生态空间强调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将土地用途管制扩大到森林、草原、湿地、湖泊等自然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严格城镇开发边界约束管控,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注重存量盘活、“增存挂钩”。二是坚持制度引导和技术驱动并重。既要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各项制度,又要通过数字化转型等技术手段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用途管制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审批效率和监管服务水平。三是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并重。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在强调要素保障、优化服务的同时,更要强调依法依规严格监管,强化检查通报、用地审批“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等监督,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法律法规底线。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连接“资源”和“市场”两头,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重中之重。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司长刘明松认为,要围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全力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要推动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土地、矿产、海洋等各类资源要素一体化节约集约利用,推行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二要加快推进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加快构建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价格评估制度。三要加大绿色转型和新能源等产业用地支持力度,严把产业准入,着力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落地上马。同时,坚持“增存挂钩”,积极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以节约集约倒逼产业空间“腾笼换鸟”、转型升级。
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司长吴太平表示,应当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深入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信息系统建设、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相关制度建设,深化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目前,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研究不够系统深入,系统谋划和对地方试点及实践的指导不足,对实践案例的分析深度不够,对基本模式的总结提炼还需要下更大功夫。
围绕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王磊认为,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坚持规划统筹,着力构建生态保护修复空间格局,以筑牢“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为目标,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坚持守正创新,探索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生态保护修复制度机制;坚持系统治理,突出对“三区四带”、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做强“一个世界品牌”(中国山水工程)、擦亮“两张特色名片”(矿山、海洋生态修复);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提高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专业化水平和业务化能力。
迈向碳达峰碳中和,海洋大有可为。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何广顺认为,推动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要推动海洋经济深度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建设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和现代海洋城市。同时,陆海统筹优化海洋空间格局,推动《全国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印发实施,强化海岸带空间的科学布局、整体保护、系统修复、高效利用。
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司长王华认为,要加强生态预警监测,严守海洋生态安全底线;通过扎实开展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和碳汇监测,摸清本底情况和碳汇潜力;持续实施生态保护修复,促进增汇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海洋碳汇机理研究和技术体系建设,巩固提升海洋碳汇能力。要坚持海洋生态减灾协同增效,统筹开展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促进生态、减灾、扩绿、降碳协同发展。
部海域海岛管理司司长高忠文表示,在用海用岛项目审核中,要把好生态安全关。严格管控围填海,严格保护无居民海岛,严守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底线,严格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在海域海岛监管工作中,要保持严的基调,遏制违法用海活动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在海域海岛管理制度政策研究制定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优先盘活利用历史遗留围填海区域。规范养殖、光伏等行业用海管理,强化生态化用海。节约集约利用近海资源,支持海洋牧场、新兴能源项目向深远海发展。加快推进《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修订工作。
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部耕地保护监督司司长贺勇表示,要推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地生效。要严格省级考核,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全面开展对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履行情况考核,对存在突破耕地保护红线等重大问题的省份,实行一票否决,把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终身追责的要求落实到位。改革占补平衡,坚决杜绝“以次充好”。加强监测监管,严控耕地转变用途,对耕地不合理流出问题及时督促地方核实整改,对违法建设占用耕地的,冻结同等数量补充耕地指标。
保障能源资源安全,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认为,在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要进一步优化目标,突出急用先行,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打通政策堵点难点,释放活力,为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强的能源资源保障。“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要求自然资源部门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如地热、干热岩、天然气水合物等,还要加强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如新能源汽车需要的锂矿、钴矿、镍矿、晶质石墨矿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需要大宗矿产资源支撑,如铁矿、铜矿、金矿、铝土矿等,都需要我们加强能源资源保障。”于海峰说。
部矿业权管理司司长邓国平认为,要促进能源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要支持鼓励发展油气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支持以煤炭清洁利用技术为主的煤炭资源开发,支持锂、钴、镍、石墨等新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支持镓、锗、高纯石英等新材料相关矿产资源开发。不断深化矿业权管理制度改革,鼓励找矿,鼓励综合勘查、综合开发,加快探转采,进一步简化优化矿业权登记程序和要件,提高办证效率,减轻矿业权人负担。着力做好矿业权出让登记工作,尽快激发矿业权市场活力,释放先进产能。
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司长薄志平表示,要全面履行矿产资源保护监督职能,全面实施各级矿产资源规划,落实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空间布局。强化资源开发源头准入管控,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加大天然气开发力度,因地制宜开发地热、铀矿等清洁能源,加快锂、钴、镍等新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贯穿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最大限度减少资源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扰动。全面推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促进资源开发利用向创新驱动、节约集约、绿色低碳转型。
大会提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部国土测绘司司长张继贤对此深有感触:“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度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积极谋划高品质时空信息赋能,加强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丰富时空数据资源供给,提升‘空、天、地、网’一体化测绘遥感监测能力,推进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加快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打造统一的时空基底,为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数据要素保障,为我国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升时空赋能新动力。”
部地理信息管理司司长李永春认为,要发挥好地理信息基础性、工具性、要素性作用,加大公众版测绘成果的开发力度,为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便捷、好用的测绘成果;加快“天地图”转型升级,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水利等部门开展管理和各方面普查、监测、督察、执法等提供更加优质的地理信息在线服务;要大力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加快与交通运输、快递物流、文化旅游、购物消费、养老托育等有关产业的融合,打造更多服务百姓生活、绿色低碳的应用场景;要积极促进导航电子地图和自动驾驶汽车地图的研发应用,为绿色出行、智能出行、低碳出行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在新起点上再次出发,着力描绘美丽中国大美画卷,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崭新篇章。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