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海洋预报[3日16时]: 4月4日广西沿海为全日潮,高潮位出现于22:00前后,低潮位出现于07:30前后。近岸为0.4米左右的小浪,北部湾北部为0.5-1.0米的轻浪。近海水温为20.0℃左右。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综合要闻

北海区防灾减灾 迎战汛期“大考”

2023-08-22 16:52     来源:观沧海     作者:王晶 宋宇莹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7月底至8月初,台风“杜苏芮”和“卡努”接连影响我国近海。京津冀、黑龙江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强度历史罕见。

随着主汛期来临,受台风北上影响,北海区海洋防灾减灾形势总体较为严峻。自然资源部北海局闻“汛”而动,开展海洋灾害预警预报,保障北海区沿海各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海局开展浮标海上巡检  北海局供图


















开展汛期海洋灾害防御


完整准确的观测数据是高质量海洋预警预报的基础。观测故障导致的数据缺失,特别是灾害过程中的数据缺失,将对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北海局自今年2月开始,组织开展今年海洋灾害防御准备工作,包括做好汛前检查、应急演练等,同时坚持关口前移,强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北海局所属各单位进行了汛前自查,围绕海洋灾害防御组织管理、应急预案落实、海洋观测预报、数据传输和视频会商系统运行等情况开展自查自纠,强化海洋观监测仪器设备备品备件、观测场站、高性能计算机等防汛设施管理,确保责任到人、工作到位。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减灾中心在汛前完成了海上大型浮标的春季巡检。

2023年上半年,北海区共发生大浪过程6次,风暴潮过程6次。北海局及时发布海浪警报108期,风暴潮警报60期,启动海洋灾害应急响应4次,发布常规预报21000余份,短信90余万条,传真2万余份。汛前,北海局组织召开“2023年度北海区海洋灾害趋势预测会商会”,指导地方科学开展防灾减灾。

















“数”“智”赋能科学海洋观测


北海局聚焦海洋观测技术和管理能力提升,推进海洋观测业务“揭榜挂帅”制,攻坚业务化观测堵点难题。

北海局14个台站开启了“智能海洋站”试运行工作,同时新增了移动终端模块,结合“海洋观测电子档案库”的建设,大幅提升海洋观测业务的工作效率和规范化,同时为实现业务无纸化和绿色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北海预报减灾中心为做好汛期北海区海洋防灾减灾,持续深化完善智能海洋站管理平台,实现北海海区、海洋中心、海洋站三级用户管理及日常任务功能,在电脑端基础上,增加平台移动端适配性并配套 APP。平台的完成推动了北海区海洋站数据管理和观测业务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

















推进一体化业务平台建设


为全面提升北海区海洋灾害防御能力,北海预报减灾中心完成北海区智能海洋预报制作及管理一体化业务平台建设、部署及技术培训,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该平台打通并实现了全海区各预报机构之间参考数据共享、指导产品下发、预报智能修订、预报产品汇集、预报产品接口服务的全周期、一体化、链条化应用。通过该平台,北海区理顺了各级预报机构间数据分发与上报的业务流程,建立了预报产品共享和应用机制,解决了各机构预报业务独立零散造成的预报资源重复与浪费问题。通过平台的统一建设和预报智能修订模块的研发接入,有效解决了平台多而杂、技术框架过时、预报智能化程度低等情况,全面提升了北海区各海洋中心站海洋预报技术水平。

北海预报减灾中心积极探索海洋预报技术,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渤黄海海浪场智能预报技术、台风浪快速集合预报技术、降尺度海洋预报技术,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辽东湾海冰延伸期预报模型、风暴潮-天文潮-海浪耦合模式。

















打通海洋预报“最后一公里”


北海预报减灾中心选取部分多类灾害的高危险性、高风险性和隐患点密集重叠分布的重点岸段或承灾体,列出专题预警服务试点清单,开展以海洋站为服务主体的试点预警服务,在产品中根据承灾体的特征发布具有指导性的预警提示,科学保护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结合地方政府需求,积极将普查成果纳入地方海洋灾害防治、空间规划编制等工作中。

例如,为提升青岛旅游服务质量,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北海预报减灾中心加强与青岛市旅游、城管管理部门联系,打通海洋预报“最后一公里”。

6月20日起,青岛九大海水浴场电子大屏滚动播发海洋预报信息,为广大游客提供及时准确的海浪、潮汐、海温预报服务。有效拓宽了海洋预报保障形式,提升了海洋预报保障水平。

此外,北海局还充分利用新媒体、互联网、广播电视、科普场馆等平台,开发推送丰富多彩的科普手册、动漫、短视频等宣传教育产品,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海洋防灾减灾的主动意识。

















三级联动海洋防灾减灾


7月21日,由北海局牵头组织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北海预报减灾中心,北海海域海岛中心,省级海洋预报减灾机构,相关市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和预报机构,联合开展了2023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应急演练。

演练采取海区-省-市三级联动方式,模拟台风穿越山东省并在辽宁省登陆的情况。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启动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相关单位按照应急执行预案应对海洋灾害。演练有效检验了灾害应急期间海洋观测、数据传输、海洋灾害预警报制作、研判会商和预警信息发布、应急响应全流程各环节,对于做好北海区海洋灾害防御工作,安全平稳度过2023年汛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北海预报减灾中心开展了青岛市澳门路漫堤预警,提高地方精细化保障水平。今年7月底至8月初,台风“杜苏芮”和“卡努”登陆期间,虽然距离台风中心较远,但台风涌浪叠加天文大潮高潮位,对青岛近岸产生了一定影响。北海预报减灾中心基于风暴潮-天文潮-海流耦合模型和波浪爬高模型,开展了重点岸段漫堤预报,制作和发布5期台风专项预报,发往青岛市政府及海洋发展局等30余个相关部门,准确预报了澳门路等低洼岸段漫堤时间,为地方海洋防灾减灾提供了精准支撑。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