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海洋预报[3日16时]: 4月4日广西沿海为全日潮,高潮位出现于22:00前后,低潮位出现于07:30前后。近岸为0.4米左右的小浪,北部湾北部为0.5-1.0米的轻浪。近海水温为20.0℃左右。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综合要闻

相挽向海——广西海洋强区建设成果综述

2025-03-28 10:22     来源:自然资源部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三月的祖国南疆,春雨空蒙。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钦州联运中心、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无缝衔接,满载东盟各国货物的集装箱在这里“下船即上车、下车即上船”。

镜头转向不远处的平陆运河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大型设备持续奋战,130个枢纽混凝土浇筑等关键节点不断突破。

…………

北部湾畔,火热场景处处可见,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快建设海洋强区、持续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生动注脚。

6700多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面积、长达16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600多个海岛、10多个港湾……广西坐拥北部湾这片海洋的丰富馈赠。

向海方可强国,开放才有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谢瑾瑜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加快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坚持向海发展的战略方向,牢牢聚焦建设“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战略任务,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加快构建“山海统筹、陆海联动、江海贯通、边海衔接”的陆海一体发展格局,奋力书写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壮美篇章。



顶层设计绘就发展坐标


广西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沿海省份,拥有“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特殊,是加快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向海发展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广西,都提到广西这片“海”,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擘画蓝图、指引航向。
八桂大地牢记嘱托、凝聚实干力量。在2018年机构改革中,广西保留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建自治区海洋局。自治区党委成立自治区建设海洋强区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强化对海洋强区建设工作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推动全域向海发展。
规划引领抓发展,纲举目张向海行。自治区党委、政府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统筹,对海洋强区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文件,接续推出《广西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和《广西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建设海洋强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印发实施《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广西海洋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多个组合式政策文件,加快提高海洋综合治理能力,全过程、全要素统筹推进向海发展。

2024年12月29日,广西最长跨海大桥——龙门大桥正式通车。

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和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开拓创新、密切配合,持续深入实施向海产业壮大、向海通道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向海开放合作、海企入桂招商、美丽海湾建设六大行动,从海洋综合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一核引领、两区联动、五带支撑”的向海经济发展空间布局逐渐清晰: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为向海经济核心区,玉林、贵港、崇左3市为拓展区,柳州、桂林、梧州、百色、贺州、河池、来宾7市为辐射区;建设沿海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经济带、边海联动经济带、桂东向海经济带、平陆运河经济带。
2月初召开的广西“新春第一会”上,自治区党委、政府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部署要求全区上下握紧实干这把金钥匙,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赢取更为广阔的蓝色发展空间。

广西白浪滩



陆海统筹驱动蓝色引擎


大片大片的太阳能超白玻璃从生产线包装后销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海洋装备制造企业从全球多处汇聚到此落地生根……在广西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内,到处都是火力全开、加速生产的“进行曲”。

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梁彩坤说:“近年来,新福兴、长利、德金、南玻、东方希望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先后进驻产业园,签约项目18个,总投资约1144.8亿元,其中超百亿元的项目7个、‘专精特新’企业项目2个、‘四类500强’企业项目1个。”

产业是向海经济的核心内容,更是向海图强的重要支撑。

凝聚向海共识、强化向海思维,加快实现从“只有沿海三市靠海”到“全区处处向海”,早已成为广西各地各界的行动自觉。对于一些广西腹地城市来说,陆海统筹推动交通向海、要素向海、产业向海,带动沿海产业链条向腹地延伸扩张,是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

既不沿边,也不沿海,更没有大江大河的玉林市创新求变,与北海市、北部湾港务集团合作“借地建港”,在北海市共建玉林海港码头,以“飞地”形式拥有了出海口。2023年年底,玉林海港码头开港,玉林实现了由内陆城市向沿海城市的“华丽转身”。

有了出海通道,广西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园区——玉林龙潭临港产业园区发展势头愈加强劲:引进的银亿集团、柳钢集团、华友控股等龙头企业稳步发展,从无到有布局临港产业,新能源材料、不锈钢材料、铜基材料三大临港产业集群加速培育,全力打造千亿产业园区。2024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实现一年上一个百亿台阶,同比增长45.01%,成为玉林首个300亿元产业园区。

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级炼油厂。

近年来,广西持续发挥沿边临港沿江优势,以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百色、崇左等7个设区市现有产业园区为载体,整合沿边临港产业园区所在的北海、防城港、钦州、崇左等4市和南宁、玉林、百色3市产业园区构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围绕冶金精深加工、粮油和食品加工、石油化工、林浆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等8个重点产业集群,推动向海支柱产业“集链成群”、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向海产业体系。
科技赋能向海产业高质量发展。广西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引导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校开展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广西与自然资源部合作共建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推动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科学院、广西海洋研究院等一批涉海科研机构建设,累计认定海洋领域省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40家。建设北海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形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等13条创新协同产业链,累计新增发明专利205项,新建企业研发中心9个。近五年,全区累计支持向海经济领域广西科技计划项目超200项,资助经费约3.4亿元,26项海洋领域科技成果荣获广西科学技术奖。全区海洋科研教育增加值由2020年的95.9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41.1亿元,年均增长10.1%。
一个个重大项目在沿海接踵而至,一个个绿色产业集群在北部湾经济区成型,蓝色引擎助力广西区域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
全区工业增长极明显向南、向海转移,70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等一批超百亿千亿元重大项目落户玉林加快建设,钦州石化产业园成为西南地区首家千亿元级专业化工园区,防城港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区首个年产值超2000亿元产业园区,沿海地区已形成以广西钢铁、盛隆冶金为龙头,近3000亿元规模的钢铁冶金产业集群。

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

据初步统计,2017年到2024年,广西全区海洋生产总值由1377亿元增长到2580.9亿元,年均增长9.4%;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向海经济核心区4市GDP从6562亿元增长到10929.91亿元,年均增长7.6%,高于全区GDP增速。



开放发展扩大蓝色“朋友圈”


3月3日,北海港铁山港20万吨级航道工程(外海至啄罗作业区段)施工Ⅰ标段航道疏浚工程建设现场一派繁忙。随着年前自航耙吸式挖泥船“通途”轮下耙挖泥,目前该项目建设开启加速冲刺模式。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大项目,该项目涉及用海面积33688亩,是广西近年来获批面积最大的用海项目。

广西沿海、沿江、沿边,连接粤港澳大湾区、西南和中南地区,不仅是北部湾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纵深发展的重要腹地,以及环北部湾之东盟湾区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伙伴。

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这条党中央部署建设的大通道跨越山海、纵横绵延,经西南地区出海共有三条主通道,其出海口全部指向同一个地点——北部湾。

北部湾国际门户港钦州国际集装箱码头。

项目用海审批速度关乎项目落地时效。广西海洋部门基于广西海域现有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条件,协调项目可研、海域使用论证、环境影响评价等,建立并动态调整用海服务清单,分类型、分阶段逐步推进项目落地见效。经初步测算,2024年全区获批复(审批、出让)用海用岛项目113个、涉及面积13.49万亩(含国管项目),同比增长139%,共涉及项目投资总额约1500亿元。平陆运河、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等一批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大项目获精准用海要素保障,用海审批效率“再提升”,推动项目落地“再提速”。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加速推进:5年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系统谋划、联动发展,累计统筹资金超1000亿元,统筹铁路、公路、水路、航空通道,加快建设以北部湾港为出海口,港口、铁路和高速公路多通道共担,连接西南、西北地区,面向东盟的大通道。
一组组数据印证着这条向海图强大通道、开放发展大动脉的澎湃动能:目前,已建成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贵阳至南宁高铁、防城港至东兴铁路先后建成通车。截至今年1月,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辐射国内18个省份73个城市的158个站点,货物品项数量达数万个,涵盖机电产品、农产品、化工产品等多个领域,可通达127个国家及地区的556个港口,累计运输货物10.4万标箱,同比增长30.9%,拓展了“北货南下”通道,突破了“西货东出”格局。
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港口——北部湾港发展迅猛,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900万标箱,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位列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前列。
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建设正酣,目前累计开挖土石方超2.75亿立方米,占工程总量的87.3%,“一河贯通、八桂向海”的世界级运河雄姿初现。这条大运河建成后,5000吨级江海直达船可从西江内河港口直通我国沿海港口和东南亚主要港口,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西南地区货物经西江航运干线出海里程将缩短560公里,预计每年降低运输成本超100亿元。

向海图强,广西走活开放发展新棋局,海洋领域对外交流合作也随之迸发澎湃活力。

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广西积极拓展与东盟国家的海洋经济合作圈,探索共建海洋产业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汇集100多家企业成立广西—东盟海洋产业发展联盟。2023年,第一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在广西北海举行,助力中国和东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持续建设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等合作平台,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海洋海岛综合治理、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海上搜救合作、海洋资源调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预警预报、海洋重点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共同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科技创新和蓝色经济发展,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海洋命运共同体。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太平洋地区海洋空间规划领域的合作,助力发展国际蓝色经济伙伴关系。钦州市被认定为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空间规划项目示范区。
如今,在海铁联运班列的鸣笛声中,更多蓝色合作正在深化,广西的蓝色“朋友圈”越来越大。



守护和谐永续碧海蓝湾


傍晚时分,漫步在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的生态海堤,但见白鹭觅食嬉戏,层叠的红树林在陆海交界处筑起流动的生态“长城”……

位于城市中心黄金区域的西湾红沙环堤段,是我国第一条“生态海堤”。

2012年以前,红沙环海堤由于护坡年久失修,加上海浪、风暴潮等侵蚀,海堤水土流失严重,滨海湿地环境堪忧。

广西海洋部门创新技术,构建“红树林—海堤—植被防护”生态分层模式,以生态技术为沿海社区打造避灾环境。这一生态化改造集防灾减灾、生态防护和文化休闲三大功能于一体,成为扭转西湾红沙环海岸生态退化进程、调和传统海堤安全需求与生态功能之间矛盾的关键途径,被列入全球八大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向全世界展示了“海堤生态化”中国名片。

这仅仅是广西海洋生态修复的经验之一。

北海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多措并举构建海岸带保护治理新格局,入选自然资源部发布的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并作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海洋生态修复中国案例被推荐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涠洲岛海岛生态修复项目聚焦珊瑚礁、防风林和岸线修复,有效改善海岛生态环境质量和海岸防护能力,助力涠洲岛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

北部湾近岸海域长期保持Ⅰ类水质,被誉为我国大陆岸线最后一片“洁海”。

北部湾近岸海域水质良好,常年位居全国“第一档”水平。

广西海洋生态监测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北部湾海洋生态质量保持优良,总体综合指标持续领跑全国。
…………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也是壮乡人民一以贯之的行动。

近年来,广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筑牢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重大要求,坚持陆海统筹,组织编制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等文件,勾画海洋生态修复空间蓝图;发布地方标准《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技术规程》,为广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指引;构建以海岸带、海岛链和自然保护地为支撑的“一带一链多点”海洋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和建设北部湾“蓝色海湾”。

2019年以来,广西北部湾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0个,总投资近40亿元,涵盖入海河口、红树林、珊瑚礁等,整治岸线195公里,修复滨海湿地3301公顷。
全区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增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持续呈现健康状态,红树林湿地面积稳中有增,达1.06万公顷,提前完成“十四五”提出的“保有量突破1万公顷”目标。
如今,北部湾海域成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区之一,近岸海域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超300头,在涠洲岛识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布氏鲸数量超60头,“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壮美盛景成为广西海滨独特风景。

涠洲岛海域是目前我国近海唯一能稳定观测到布氏鲸的海域。


潮涌北部湾,风劲好扬帆。八桂大地正奋楫笃行,加快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场景优势转化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胜势,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新征程上劈波斩浪,奋力谱写新时代的蓝色华章。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