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海洋预报[12日16时]: 11月13日广西沿海为半日潮,高潮位出现于04:20、15:30前后,低潮位出现于08:30、22:50前后。近岸为0.3米左右的小浪,北部湾北部为0.5-0.7米的轻浪。近海水温为24.0℃左右。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海洋科普 > 海洋地理

江苏千里防潮长城--范公堤

2014-04-21 15:54     来源:广西海洋局
【字体: 打印
       我国万里海疆,地形地势异常复杂,有顽石嶙峋的岩石海岸,也有沙土沉积的平原海岸,千百年来沿海风暴潮肆虐最甚的地方往往是在平原海岸地带,因此,筑堤防潮是沿海群众防御潮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过去已建成的防潮堤坝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范公堤。

  范公堤是当地群众为纪念北宋时期范仲淹主持修建的捍海堤坝而命名的。这些拦潮海堤位于江苏沿海,地处长江口以北,俗称苏北,它北起阜宁,南至启东的吕四,全长约300公里。早在唐代(766年),当时的黜陡使李承受朝廷派遣巡视这里时,发现沿海一带风暴潮严重威胁着盐场和农田的安全,便指令地方官员动员民众由阜宁至盐城修筑沿海防潮堤坝,抵住潮水内灌,保证了盐场和农田的丰收,故誉称此为“常丰堰”,至五代又延至东台以南,经数百年潮涌浪激,平时又不注意维修,到了北宋初年常丰堰早已名存实亡,失去了防潮能力,这时范仲淹受命为西溪(今东台县城西)盐官,正值秋潮为患肆虐,百姓流离失所,盐田荒芜,民不聊生。范仲淹毅然上书朝廷并获准修建海堤,经过为时三年的艰苦施工,终于在1023年建成了近百公里的海堤,在一望无际的滩地上,雄伟的堤身宛如一道海上长城屹立于滨海,抵挡着潮水的涌进,百姓誉之为“捍海堰”。海堤建成后,随即产生了效益,当年秋收丰盛,三千户流民定居下来,渔盐各业复苏兴旺,后人为表彰范仲淹修堤的功勋,将捍海堰誉称为“范公堤”,一直延续至今。

  当初建成的范公堤,大致从盐城至东台一线约百公里,这个海堤堤高约5米,堤底宽10米,堤面宽约3米的夯实土堤,在河流穿堤人海处则用砖石加以围衬,并在堤内插柳植草,以固堤防,施工技术是十分完善的,有些措施至今仍在沿用,如插柳植草措施,既能保护堤防,又可美化荒凉滩涂,明代诗人曾以"参差万柳障遥天,翠拂芳堤捍海边"的诗句加以赞颂。

  范公堤的作用在其后已为历代官吏所共识,都作为官吏在任期间的一项保民安邦之举,使得范公堤得以维护和扩充,逐渐向南北延长。

  此后元、明、清、民国年间又多次维修,都未超过原先的规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沿岸人民特别是启东县群众在老石堤挡浪墙的基础上,不断加固,扩建范公堤,先后投资近2亿元,动用近300万吨石料和土方,筑成了30多公里长的混凝土灌砌抛石标准堤。近十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座现代化的高大的防潮海堤才出现在范公堤相平行的内侧,正在发挥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