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第十二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
直播连连看、院士做科普、走进红树林、“云”中赏海景……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海洋日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各地各界宣传活动精彩纷呈,通过云直播、云互动、云科普,凝聚社会关爱海洋、保护海洋生态合力,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现场直播南海红树林
海陆之间,红树林堪称植物群落里“水陆两栖”的“扛把子”,是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对象。
6月8日上午,4名生态监测人员头戴草帽,身穿长袖工服和潜水鞋,出现在“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走进南海红树林”网络直播中。他们来自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正在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片滩涂上,开展红树植物群落、栖息地状况、污损生物、海洋垃圾调查。
当天,由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牵头组织,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等联合主办,“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走进南海红树林”网络直播在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
该直播展现了南海局卫星遥感、无人机VR技术在红树林生态监测中的应用,直击红树林生态调查现场,深入红树林进行科普讲解,多角度向社会公众展现了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和保护工作;通过直播间助手和主持人问答等形式与网友积极互动,回应了热心网友关于红树林的疑问,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科学大咖线上“授课”
科学大咖做科普,往往更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布放在北半球的浮标,能漂浮到南极吗?6月7日19时,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公众科学日”首次开启网络直播。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在线“授课”,国重室5位科研人员作了科普报告。i自然强国号、浙江省科协科学汇等多个直播平台进行了网络直播。
苏纪兰以渤海生态系统观测、滩涂等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南海内潮预报研究为例,提出认识海洋是保护海洋的重要基础,要发展海洋观监测技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正是因为大海的不同小区、不同楼层温度的差异很大,所以对水温要求不同的鱼儿们会选择不用的房间居住。”博士席婧嫄用“接地气”的表达,介绍了不同种类的鱼儿在海水层中的分布。席婧嫄介绍,暖水种的鱼,如海底总动员里的小丑鱼“尼莫”和它的好朋友蓝唐王鱼“多莉”,都生活在低纬度水深50米以上的浅海区,相当于住在热带小区的露天阳台上。
海洋只是蓝色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副研究员陶邦一在直播中讲到,水中的藻类、泥沙及人类排放的污染物都会改变海水的颜色。他介绍了海洋水色卫星遥感技术,并展示了利用该技术拍摄的非洲安哥拉邻近海域的上升流、澳大利亚沿岸春季藻华等图片,让网友一览卫星“眼中”海洋的颜色。
直播中,海洋仪器模型纷纷登场。该重点实验室仪器共享中心管理员张翾、高级工程师刘增宏分别介绍了水下光谱剖面仪、深海探测利器Argo浮标的用途、运行原理及布放方式。
“塑”战速决,拒绝海洋垃圾。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实验室副研究员黄伟介绍,海洋二所关注海洋塑料垃圾和海洋微塑料监测,监控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污染状况,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微塑料对鱼类等生物类群的毒理效应及环境风险。他呼吁,减少塑料垃圾排放,让子孙后代也能看到蔚蓝的大海和清洁的沙滩。
由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主办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6月9日,“遨游蔚蓝,探知北海区海洋生态系统”直播中,胶州湾生态系统、辽河口生态系统、黄河口生态系统、海草床等领域的海洋生态专家纷纷“亮相”,讲解有关问题。“踏浪赏海,探秘小贝壳与牡蛎礁”“观涛听潮,探访生态防护的前沿岗哨”等2场直播,将在10日、11日进行。
科普活动连点成片
海洋日宣传活动期间,各地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旨在促进社会各界关注海洋、善待海洋,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6月8日上午,国家海洋博物馆联合央视新闻频道,在官方微博平台及央视客户端同步推出了“为可持续海洋创新”主题直播活动。直播通过“远古海洋”“今日海洋”2个展厅的云端展示和讲解,向公众科普了海洋地质演进历史不同阶段的生态与生物情况。当天下午,直播现场来到了天津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的一处海洋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展示了验潮站监测情况及信息如何分析处理,使公众进一步了解海洋环境监测手段。
“让我们一起‘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6月8日,河北省自然资源厅举办的2020年河北省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在石家庄“云上”启动,采用直播形式开展了海洋灾害云课堂活动。启动仪式现场连线河北省海监保障中心和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生态环保监督科负责人,介绍了河北省海洋保护的相关内容。
6月8日,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省教育厅共同启动了“海洋意识进课堂、海洋书籍进校园”活动。其中,“海洋书籍进校园”活动将通过3年~5年时间,由山东省海洋局提供15万册左右的海洋类书籍,赠送到全省各小学图书馆(室),实现海洋书籍全覆盖。该活动还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生赠送了海洋书籍1200册和海洋意识教育光盘500张,将海洋知识送到内陆。此外,山东省还开展了6月6日“放鱼节”等活动。
浙江省不仅有线上直播,还开展了以“红树林‘红’了”为话题的微博接力等活动。温州苍南在沿浦红树林公园组织了彩虹跑,宁波象山举行了海洋灾害应急演练……这些活动有声有色,以实际行动将海洋环保理念植入人心。6月5日,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部分职工赴宁波市城市展览馆,向市民讲解海洋知识,播放海洋灾害防御科普视频。
连日来,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联合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多家单位举行了海洋日系列活动:“爱心厦门鱼生有你”增殖放流科普活动,清洁厦门会展中心人造沙滩,在厦门移动电视频道、地铁、公交等开展海洋日宣传……
在福建省泉州湾洛阳江河口红树林现场发放科普宣传手册,组织志愿者清理红树林周边及滩涂垃圾,拍摄科普宣传短视频,合唱演绎改编歌曲《红树欢迎你》……6月8日,崇武海洋环境监测站联合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多家单位举办的“与你相遇红树林”活动拉开帷幕。这也是全国海洋文化教育联盟举办的以“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为主题的10个系列海洋宣教活动之一。除此之外,中国(南海)海洋博物馆“走进南海走进红树林”直播、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海洋生态环境与保护》专题讲座、“我为海洋代言”微视频展播等活动纷纷开展。在该联盟成员单位中国海洋学会研学分会举办的海洋意识教育讲座中,中国海洋学会研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邓飞帆用一张中国地图、一个“海”字、一艘“雪龙”号船带学生们走进海洋,认知海洋。
6月8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首次邀请民主党派代表到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调研,参观了红树林景区、红树林博物馆,参加了海洋日主题活动新闻发布会。
公益行动汇聚爱海力量
公益组织是爱海护海的一支有生力量。
6月5日~8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发起,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OPF) 联合主办,“海宝守护行动”公益创意活动在线上展开。6 月8 日晚,主办方共同发布“海宝图”——一张描绘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地图,展示物种及栖息地在海岸线与海域的分布。此次活动聚焦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从“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拒绝消费濒危海洋野生物制品”“支持可持续海鲜”等三大行动主题,号召公众以个人行动支持海洋保护,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采取行动来应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6月5日,100名村民及志愿者齐聚海南省儋州市老市村,开展陆源污染整治及红树林河道清理活动。短短数小时,就在红树林湿地、珠碧江河道区及养殖区3个区域清理出了320公斤垃圾。
这是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以下简称“蓝丝带”)主办的“2020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线上线下系列活动之一。线上活动包括“WE蓝海岸”公益随手拍、60min海洋知识微博问答、“请听我说海洋保护的蓝色正能量”等专题,并在全国各大网络平台同步开展,吸引了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希望通过新颖有趣的线上活动,引导公众将视野投向蓝色海洋,激发公众珍爱海洋的环保意识,积极为保护海洋资源发声。”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线下系列活动则在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万宁市、澄迈县5地同时启动,营造全民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氛围。
6月8日,三亚市举办了“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主题活动及海洋知识展、近岸漂浮垃圾清洁、增殖放流等活动,近万名现场市民、游客、涉海企业代表、工作人员参加,用实际行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海口市举办了“红树自然导赏”和“共建海上森林”专题活动,通过开展红树林科普知识分享、社区图片宣传活动等,带领公众参与红树保育。
专家献智红树林保护
6月7日,中国红树林保护与生态修复网络研讨会召开,旨在加强红树林保护领域各界人士的交流,以创新的科学解决方案和多学科方法助力红树林保护与生态修复行动。会议由中国太平洋学会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主办,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承办,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协办。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王文卿、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郑海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廖宝文、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李燊和红树林保育联盟总干事刘毅6位专家分别就“中国红树林修复”“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创建”“红树林结构性功能提升技术研究”“我国首个红树林生态修复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简介”“海岸带综合管理下红树林修复”“红树林公众参与和教育的一些探索”作专题报告。
针对目前的红树林修复现状,专家提出,应从区域角度科学确定优先修复地点及修复目标,避免过度修复;除极个别以海岸防护为目标的“光滩造林”外,应逐步减少“光滩造林”,禁止在海草床和重要水鸟栖息地实施填滩造林;沿海尚有部分鱼塘处于闲置状态,包括自然保护区范围里面也有大面积的鱼塘,退塘还湿应该成为红树林湿地修复的主要方式;退塘还湿应采取积极的主动干预措施,包括社区参与﹢水文连通性恢复﹢人工种植苗木,不宜采取填平鱼塘后重建造林的模式;应慎重使用外来种造林,禁止保护地内使用外来种,非保护地使用外来种要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
6月8日下午,作为海洋日厦门主题活动之一,以“与海共生·同享厦门经验”为主题的《海洋综合管理》蓝皮书(中文版)发布会暨海洋可持续创新发展云峰会在厦门大学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民汉,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潘新春等8位嘉宾深度解读蓝皮书主要内容,分享厦门海岸带综合管理经验和蓝色经济发展成果,围绕海洋可持续创新发展议题,全面探讨全民未来行动方案,携手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海洋综合管理》蓝皮书由挪威海洋与北极研究中心主任扬-贡纳·温特尔教授和厦门大学戴民汉院士应可持续海洋经济高级别小组委托领衔编写,主要提出了价值创造与生态系统健康保障相结合、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综合管理模式。通过梳理总结美国、挪威、东南亚珊瑚三角区、塞舌尔和中国(厦门)开展海洋综合管理实践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套实践海洋综合管理的步骤和指导原则,评估了加快未来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契机及其对就业和公平的影响。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