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海洋预报[15日16时]: 4月16日广西沿海为全日潮,高潮位出现于19:40前后,低潮位出现于04:10前后。近岸为0.2米左右的小浪,北部湾北部为0.2-0.6米的小到轻浪。近海水温为22.5℃左右。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区汇智聚力做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编纂工作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基垒台

2025-01-07 18:09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文稿。赵郅皓/摄

深度关注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覃文武 何明华 通讯员 李晓璇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广西地处我国南部边疆,自古以来是我国与东南亚交往的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众多历史遗迹、考古实物、文化遗存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广西的历史可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缩影,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盛世修史,资政弘文。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编纂工作启动以来,广西按照统一部署,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推进《广西卷》编纂工作。

截至目前,《广西卷》已进入终期审稿阶段,共计350万余字,为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贡献了广西力量。

1 “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中华民族历经风雨,修史立典、赓续文脉自古以来被视为造福万代的巍巍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编纂工作,在接受党中央部署的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后,将编纂《广西卷》列入《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行动方案》重点工作,自治区主要领导亲自审阅工作方案,同意成立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及编纂委员会。

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制,组长由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和自治区分管民族工作的副主席担任,成员单位包括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统战部、党史研究室,自治区档案馆,广西社会主义学院,自治区教育厅、民宗委、文化和旅游厅、地方志办,广西社科院,自治区文物局等。

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卞成林介绍,编纂委员会下设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等7个课题组。

“编纂委员会成员汇聚了区内顶尖学者,由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等单位60余名老中青历史学、民族学、民族史学、考古学学科专家组成。”卞成林说。

“自编纂工作启动以来,多次召开编纂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编纂委员会会议,安排部署编纂工作,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自治区民宗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将“编纂《广西卷》”列入2023年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重点委托项目。各方通力合作,共同顺利推进编纂工作。

“接到编纂任务,荣誉感和责任感充满心头。”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广西卷》魏晋南北朝卷的小组负责人王柏中表示。

令王柏中印象最深刻是老专家严谨的治学精神。工作开始之初,广西民族研究所原所长、《广西民族研究》原主编、广西著名民族学家覃彩銮先生与已故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刘祥学教授就编纂体例问题先行磋商,主动联系各组同仁,分享他们的意见,对编撰工作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据统计,《广西卷》(送审稿)共汇编史料350余万字,其中,先秦秦汉分卷20万字,魏晋南北朝分卷20万字,隋唐五代十国分卷25万字,辽宋夏金元分卷45万字,明代分卷90万字,清代分卷120万字,中华民国分卷30万字。

2 坚持“融”字,突出广西特色

在卷帙浩繁的各类史料中抽丝剥茧、去粗取精;

在零星散落的各种文献里找寻脉络、沧海拾遗。

3年来,广西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唯物史观,坚持求真务实,牢牢把握“融”的总基调,扎实做好广西自先秦到民国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发掘、整理、甄别、收录等工作。突出广西特色,系统总结、归纳广西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贡献。

——先秦秦汉时段突出青铜器的传入,统一岭南,桂林郡、象郡设置,灵渠开凿和通航,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汉墓出土文物发掘等方面的史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突出州、郡、县设置,尤其是平越中郎将、左郡、左县设置的史料;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突出行政区划设置变化带来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史料;

——宋元明时期突出土司制度在广西的实践的史料;

——清代突出改土归流方面的史料;

——民国时期突出新旧桂系统治下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史料。

此外,着重挖掘广西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共同抵御侵略、巩固边疆稳定的历史,广西和内地经济密切联系、技术和艺术交流、人口流动的历史,广西各民族对中原文化学习转化的历史等,既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普遍性,也以自身独特的历史内涵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特殊性。

”纵观广西‘三交史’,充分体现了‘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广西文化有着浓郁的楚文化特征,但它不以纯粹的农耕为主,既有稻作文化,又有渔猎文化、山地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卞成林说。

2024年以来,广西先后3次组织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权威专家对《广西卷》的成果进行审读和质量验收。在2024年9月的质量验收评审中,评审专家给予《广西卷》给予高度评价。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刘荣认为,《广西卷》编纂框架体例规范,完成度高。“历经三年深耕,最终编纂出要素齐全、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全貌反映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广西卷》史料汇编。”

3 以《广西卷》成果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广西卷》编纂委员会及课题组打破传统史学研究的壁垒,以历史学为基础,采取政治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考古学、地缘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辑录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考察与研究阐释,并将史料汇编成果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推进研究成果转化,先后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出版著作4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同时,《广西卷》编纂工作实施单位广西民族大学以史料编纂工作为纽带,进一步优化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设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将编纂成果转化融入至本科、硕士、博士相关课程内容中,为民族学、历史学硕博研究生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理论》《中华民族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等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课,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而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此外,每个课题组组长由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挂帅,以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中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为骨干,建立传帮带关系,通过熟悉和辑录史料,提升中青年科研人员的文献基本功、学术规范和史学理论水平,培养出一批政治坚定、专业过硬的研究人才。

“广西将进一步提升《广西卷》成果有效转化,加快推进编纂《广西文明史》,将成果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实效。”卞成林表示。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按回车键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Shift + 1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