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海洋预报[19日16时]:4月20日广西沿海为全日潮,高潮位出现于03:00前后,低潮位出现于12:30前后。广西近岸为1.4米左右的中浪,北部湾北部为1.2-2.4米的中浪。近海水温为27.0℃左右。
简体版|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海洋科技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系列谈|需求牵引科技供给 创新提升治理能力

2021-08-04 09:32     来源:i自然全媒体
【字体: 打印

需求牵引科技供给 创新提升治理能力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  陈建芳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中国大洋56航次科考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总书记的讲话,更加坚定了我所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研以致用、需求引领科技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发挥科技先导作用,支撑近海生态环境监测预测与减灾防灾。海洋与台风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既是防灾减灾的国家重大需求,也是当前海洋与大气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我所陈大可院士团队利用新型海洋与大气观测手段,结合理论分析和海气耦合数值模拟,指出了台风对海洋“热泵”和“冷抽吸”作用的相对重要性,揭示了天气和气候尺度上海洋对台风的响应和反馈机制,发展和完善了台风和风暴潮预报模式以及相应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成果获2020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并成功应用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中国气象局台风和风暴潮业务预报。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是自然资源部新增加的职责,针对近海生态系统退化的典型症状,我所多个团队科研人员协同攻关,构建了海陆统筹、天海一体、上下协同、要素完整的近海富营养化—赤潮—缺氧—酸化多要素协同立体观测系统,开展多学科交叉理论研究,攻克了高分辨率生态系统模拟的关键技术瓶颈,为近海生态系统业务化监测提供了先导性科技支撑。建立了首个中国近海高分辨率生态环境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体现了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推动了海洋生态预报向大洋陆架海域全覆盖、近岸河口区域精细化的高分辨率综合预报方向不断发展,完善了我国海洋环境数值预报体系。
聚焦海底科学和深海探测前沿,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在李家彪院士带领下,我所科技人员通过持续20余年联合攻关,突破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划界的技术难题,构建了面向全球大陆架划界的技术理论体系,为维护我国国家主权权益作出重要贡献,成果广泛应用于大陆架划界案的科学评估,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成果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经过20余年持续攻关,在洋中脊硫化物的发现、探测技术、成矿规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我国深海硫化物探测评价技术体系,牵头完成的“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勘探区申请方案”,使我国率先获得1万平方千米国际海底热液硫化物勘探区,该项成果201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聚焦海底科学和深海探测的过程中,突破了深海近底探测、沉浮式地震仪研制、底质声学原位、无人智能探测等多项海底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成果获多项省部特等奖等科技奖励。
超前布局海洋碳汇监测评估研究,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增加山水林田湖草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所30多年前就开展海洋碳汇观测、监测与评估研究。率先开展了我国边缘海和极地大洋“生物碳泵”锚系观测和淤泥质海滩蓝碳监测评估研究。在两期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支持下,卫星遥感技术已从获取表面光谱信息,拓展到海洋碳化学参数反演,并结合数值模式,突破了海洋多界面碳通量遥感估算难题,成果分别于2016年和2020年获海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和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应自然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要求,我所多次召集国内有关专家研讨,全面梳理了我国海岸带和近海碳汇的空间分布、碳汇原理、监测评估方法及增汇前景,为国家和地方提出海洋领域“碳中和”方案提供支撑。
围绕沿海地方需求,助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智慧港航建设。201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我所顺应并积极响应自然资源部海洋管理工作的重心从以前的资源开发转向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作为“蓝色海湾”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技术支撑单位,高质量完成并成功协助浙江温州洞头入选2019年全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积极参与全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工作方案与技术标准的制定,作为技术总支撑单位,协助浙江舟山六横、温州瑞安成功入选2020年全国第一批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
宁波舟山港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港域内,岛礁星罗棋布、水道纵横交错、潮汐潮流多变,通航环境复杂。为了更加严密地确保航运、航泊安全,我所与舟山多家海事港航部门合作,积极推动“智慧港航”的建设,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风、浪、潮、流的实时观测,同时基于实测资料开展高分辨率的精细化海洋水文环境预报,最终为用户单位“量身定制”实时与预报相结合的海洋水文信息服务系统,从而为航运保障、引航服务、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14亿人的现代化需求,对自然资源领域的科技支撑提出了许多新任务和新要求。作为部属科研院所、科技国家队的一员、科技供给方,我们要自觉瞄准海洋强国建设和部“两统一”履责需求,善于从重大应用场景中总结、抽象出理论问题,根据自然资源领域面临的实际问题,倒逼科学原理的深入研究和重大技术的协同攻关。同时,要从国家长远需求出发,加强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不断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以今天的先导性研究,创造未来的业务应用场景;以今天的前瞻性研究,为决策者提供更为高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建言,支撑自然资源领域治理能力的提升,努力争当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