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
您提出“关于在广西限制利用外来树种进行红树林造林的建议”的提案,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关于在广西限制利用外来树种进行红树林造林的建议》(第20160045号)提案,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已转我局办理。,感谢您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心。,现答复如下:
一、近年来海洋和林业部门营造无瓣海桑和拉关木情况
无瓣海桑于1993年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人工驯化,并在沿海红树林恢复工程中推广应用。1997年,无瓣海桑随海流从广东进入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和山口保护区相邻),前期无瓣海桑的定居是随机性的,但由于潮滩和生长环境的影响,无瓣海桑逐渐演化成主要分布在本土红树林所生长的适合环境中,此后定居并更新繁殖,至今已经历了15年的时间。根据2012年的调查,山口保护区内无瓣海桑有上千棵。另外,山口红树林保护区1995年由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引种两棵无瓣海桑于英罗站,已分别有15米和14米高,但未发现有天然更新层。另外,在山口保护区内未发现有拉关木。;在我区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发现有外来物种无瓣海桑和拉关木的存在。;钦州市林科所2003-2004年在钦州种植无瓣海桑200多公顷,造林成活率达到82%,年高生长量达2.1米。根据林业部门的监视监测数据,目前,我区沿海地区无瓣海桑资源总量约400公顷,拉关木1公顷左右,约占广西红树林总面积9708.6公顷的4.1%。
二、无瓣海桑等外来物种在红树林自保护区的治理情况
(一)山口保护区的治理情况
从2012年开始,山口保护区管理处开始申请项目,对无瓣海桑进行监测和治理工作。2012年,自治区海洋局安排专项经费15万元,主要用于调查摸清无瓣海桑在保护区的范围、面积和生态学特征等基本情况;2013-2016年,自治区海洋局通过海域使用金安排项目经费80余万元,主要用于对无瓣海桑的治理工作。,其治理方法为: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退潮时采用锯子或刀砍伐,削除枝叶、涨潮时用船把枝叶和主干运输上岸,随后对砍伐样地进行连续监测,总结砍伐治理的效果。2013-2015年共砍伐的无瓣海桑共砍伐约2350棵,2016年的监测治理工作即将启动。经过几年的连续治理,山口保护区内的无瓣海桑数量逐渐减少,但由于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瓣海桑的存在,而无瓣海桑随海流从广东进入山口红树林保护区,所以每年都还发现有无瓣海桑幼苗存在。
(二) 茅尾海红树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治理情况
根据保护区禁止引进外来品种的规定,自2005年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保护区内已经停止无瓣海桑的引种。同时,鉴于无瓣海桑和拉关木引种引起了较大争论,从2007年起,凡享受国家沿海防护林工程等涉林补助政策的项目,都限制营造无瓣海桑和拉关木等非乡土树种。
三、下一步我局将会同林业部门,认真研究解委员提出的有关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外来物种的监管力度,对无瓣海桑和拉关木人工引种进行控制。
一是限制种植。在红树林保护区和滨海湿地公园内内开展生态恢复和造林时严禁使用无瓣海桑、拉关木等外来物种,以免扩大蔓延,形成优势种群,影响其它物种生长。
二是定期巡查。对辖区内植被进行外来物种监测,此外,巡护人员在巡护过程中,留意辖区内外来树种及护花米草情况,及时发现及时清除,利用乡土树种进行替代。
三是积极改造。由于纯林存在诸多弊病,包括易受病虫害侵袭、景观单调、不稳定性等,我局将联合林业部门将通过开展普查,规划对现有无瓣海桑和拉关木特别是位于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内的纯林进行改造,修枝后在林下种植适宜的乡土树种以形成更稳定的混交林,取代其优势树种地位,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特别是防风消浪方面的作用。
四是强化管理。针对引种无瓣海桑和拉关木时出现的问题,我局将联合林业部门在项目审批、工作检查等环节上,督促沿海市县的海洋和林业部门加强对无瓣海桑和拉关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引入危害严重的外来物种。
五是加大投入。我局将会同林业部门建立和拓展外来入侵生物管理投入保障体系,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强危险性外来物种普查、信息平台与监测体系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公众宣传教育等基础性工作,确保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